“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笔青l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其中“治理有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強調教育引導農村干部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鄉村之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使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
建設法治鄉村,為的是確保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既需要積極熱情投入,也需要理性冷靜思考,做到始終堅持正確方向路徑,將中央要求與地方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人民是歷史和時代的創造者,在建設法治鄉村的實踐中,既要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作用,也要注重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使鄉村治理發展進程具有高度自主性;應堅持城鄉平等原則,站在全面振興鄉村高度重塑鄉村治理模式,使農村發展不只服務于工業和城市發展需要。
不簡單復制法治城市建設經驗。鄉村的形成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長期相互作用演變的結果,許多鄉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因此,法治鄉村建設應立足鄉村實際、尊重鄉村社會發展規律,而不是簡單地把法治城市建設理念、模式照搬到鄉村,忽視延續了成百上千年的鄉土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對于少數民族聚居鄉村更是如此。在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中,應注重保護鄉村之不同于城市的特有價值。
放眼全局,避免以偏概全。我國幅員遼闊,即便是同一行政區劃內的不同鄉村,也會因為地理位置、鄉風傳統等因素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建設法治鄉村過程中,判斷鄉村情況要靠科學統計而不是道聽途說。誠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所言,“空心化”“老齡化”以及村舍破敗、基層治理失控等現象有可能在一個村、一個地方是真實存在的,但不具有普遍性。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科學立法是前提;確保立法科學,“接地氣”是最根本的要求。因此,相關部門人員應深入田野鄉間開展調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好科學統計。我省鄉村星散各地,為避免以偏概全、確保法治鄉村建設全面推進,應高度重視立法調研,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其中。
與建設“德治鄉村”同向同行。實現鄉村善治,除了群眾自治和依法治理,推行德治建設也必不可少。道德強調的是對人們內心的影響力和約束力,感召群眾充實精神世界、規范道德行為,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形成向上向善之風。事實上,道德與法律存在相互轉換關系,今日的法律有可能就是明日的道德,今日的道德也有可能成為明日的法律——這也是德治鄉村建設對于法治鄉村建設的價值所在。德治鄉村建設應注重形成常態長效機制,依托鄉村文明新風培育、道德模范的評比考核與示范帶動,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提升道德修養、增強法治素養。
強化“程序法治”。綜合治理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模式,在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幸福生活、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功效,但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有差距?!俺绦蚍ㄖ巍敝v求科學配置各方權力,并將權力納入到法治軌道之中,可以進一步優化綜合治理。因此,在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中,應圍繞鄉村全面振興強化“程序法治”,進一步規范基層政府處理問題的法律程序。同時優化法治保障供給,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提升鄉村群眾法治知識水平;倡導每個行政村選聘一名專業律師作為法律顧問,加強對農村工作的法律把關,確保依法辦事;加強鄉鎮法律服務工作站、村級法律服務工作室建設,逐步形成“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圈”,方便群眾就近咨詢法律業務。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2020年11月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