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2020年12月31日 第23版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1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大力發展精細農業,打造更多湘字號優質農副產品品牌。
地方品種資源是農民數千年辛勤培育并傳承下來的優秀農業遺產,是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重要成果。這些珍貴的農業遺產資源帶來了食品的多樣性,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問題的戰略資源。湖南各地域自然條件差異大,擁有眾多優質地方品種,是農業種質資源大省。
但隨著現代商業育種快速推廣,我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品種資源逐漸滅絕或瀕臨滅絕,導致農產品種養由品種、品質多樣化向單一化大規模轉變,長此以往,地方品種擁有的物種資源也將隨之消失甚至永遠滅絕。事實上,地方品種經過長期種養具有很強的地域適應性,其種養方式、產品食用方法都是經過農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不僅種養方式生態環保、產品食用生態安全,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風味,是傳承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
因此,湖南應發揮農業科技大省優勢,在國家“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中擔當起重任,同時加大地方品種保護、突出地方優質品種特色,培育出更多湘字號優質農副產品——
設立地方品種保護專項基金。通過政府公共財政投入設立地方品種保護發展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金運營,利用基金對品種種養、品種保護、品種研究等活動給予資金支持;在地方品種基金中設立育種開發與研究專門項目,支持建設公益型、基礎型品種資源研究利用平臺,鼓勵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和個人開展地方品種種質資源研究;引導育種者利用地方品種特質資源育種,攻克品種缺陷,按照質量品質優先的原則改良品種,提煉出地方品種的特色基因進行開發,加快培育與推廣具有優質性狀的地方品種。
建立地方品種種養支持機制。建議制定地方優質品種開發利用規劃,分期、分批、分區域確定一批重點保護與利用的農產品品種,建立專門的支持政策,尤其對瀕臨消失的地方優質品種建立一批專門的種植或養殖區,給予技術、資金支持,并實行產品保護價收購,確保地方優質品種生產延續、農民收益穩步增加;要求各地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劃出地方品種種養區,優先給予政策、項目、資金扶持;加大對開發利用地方優質品種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支持種源企業繁育、推廣地方品種,推進產業化開發利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地方品種開發特色、優質農產品和文化產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種品牌。建立地方品種推介平臺。由政府建立統一的地方品種品牌農產品推介平臺,加大對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種品牌的宣傳支持,強化社會對地方品種的保護意識,破解地方品種種植者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難題;建立地方品種產品品牌評價制度,定期對地方品種產品的品牌度、質量、信譽等進行綜合評價和公示;引導生產經營者改進地方品種生產方式,提高地方品種生產技能,提升消費者對地方品種產品的消費意愿。
支持和鼓勵地方品種產品品牌化、高價化。對于有推廣價值和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地方品種,建議由政府提供政策、技術、平臺、金融等方面支撐,支持其適度規模化生產,幫助將其打造成地方公用品牌;創新地方品種產品的市場定價機制,實行優質產品高價格銷售,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地方品種產品優質化高端化,提高地方品種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利用品牌和高價確保地方品種生產經營的效益。
建立地方品種資源專庫,培養品種傳承人。加大地方特色品種種質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力度,支持各地建設地方品種種養繁育基地、生產基地,培育地方品種產品高端消費市場,形成地方品種的活體資源庫,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推動地方立法對地方品種的保護,支持設立地方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專庫,推出省級地方品種保護名錄;建立地方品種傳承人制度,培養一批有志于保護地方品種的農戶傳承人,確保地方品種有專人種養和世代傳承,讓特色地方品種農產品有良好的保護平臺和制度。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2020年12月31日 第2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