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近日發布的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了具體部署。鄉村振興更多的是指鄉村的整體振興,是工農城鄉關系的重構,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優化配置。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必然伴隨著部分村莊的重組、人口和產業等要素的重聚。為此,必須把握兩大核心線索。
一、“城—鎮—村”:提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
要破解鄉村的窘境、彌補鄉村的短板,縣城是關鍵。正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所指出的,要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由此,“城—鎮—村”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大核心線索。
縣域經濟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引擎。對全國縣域數據的分析表明,縣城的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城鄉收入差距的比值會降低9.6%。農民在本地的非農就業,會使其家庭消費總額比務農家庭顯著高出15.5%—28.2%。廣大農村地區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場域,存有巨大的拓展空間。就全國的數據看,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31元,約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07%。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2020年廣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43元,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08%。按照國際上60%的相對貧困線標準,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從廣東看,農村普遍處于相對貧困狀態,潛力巨大。以廣東省目前71.4%的城鎮化水平為參照,如果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目前城市水平的40%提升到60%,那么廣東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內需)至少可以擴大7000億元。事實上,縣域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是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有強大的縣域經濟、制造業產業集群和實體經濟基礎,“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城鄉差別自然就會被極大地消弭。
合理布局“城—鎮—村”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發展縣域經濟,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當然不只是發展縣城,而是基于地理、人口、交通及經濟等因素下的縣城、中心鎮和中心村的優化布局,以避免縣域范圍內的城鄉分割與發展不均衡。縣域城鎮化既可以誘導農業人口轉移,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也可以誘導要素流動,改善土地資源利用績效;還可以聚集人力資本,促進鄉村經濟業態轉型升級,進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關鍵是發揮縣域城鎮作為“農頭城尾”在城市和鄉村、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的重要節點作用,以縣域城鎮化為路徑,科學規劃,推進城鄉功能的融合、互促與互補,促進城鄉以及城市等級體系的產業融入分工體系,實現從縣域經濟到鎮域經濟再到村莊經濟的全面振興。其中,農村小城鎮里的產業集群生產各種工業制造業的零部件,為骨干城市的現代制造業提供堅實的供應鏈支持。相應地,骨干城市的現代制造業發展,也成為農村小城鎮產業集群式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并發揮縣域城鎮化的功能,充分發揮縣域城鎮的區域輻射力,合理布局“城—鎮—村”,以破除長期困擾城鄉的“中心—邊緣”難題,使縣域城鎮的溢出效應得到充分發揮,讓鄉村居民對城鎮要素及其相關服務具有可及性,確保可得性;讓生產要素在城鄉得以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使鄉村搭上可持續發展的快車。另一方面,要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將鄉村納入城鎮輻射范圍,讓鄉、城變得不再是那么遙遠甚至割裂;使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得到保護和展示,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弘揚,鄉村的產業、生態、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更進一步挖掘,鄉村更加美麗,進而全面振興。
二、“產—園—人”:助推鄉村產業人口興旺的抓手
產業興才有鄉村旺。產業發展決定就業需求,有了產業的發展,才有人口、人才及其他生產要素的集聚,才有鄉村的興旺。雖然2019年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只有44.38%,即使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2050年達到80%左右,未來在鄉村的人口總量規模仍然不小。但是,現有鄉村產業大多存在發展質量不高、產業活力不足和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特色不明顯等問題,加劇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更多地從農村流向城市,造成農村資本、技術要素短缺和農村凋敝。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典型的“精英移民”特征,即農村轉移人口在年齡、受教育程度、思想觀念以及體力等方面明顯優于農村留守人口,進一步加劇了鄉村產業的蕭條凋敝,增添鄉村產業發展難、人才留住難、資本進入難以及要素集聚難等“四大難題”,影響鄉村全面振興。由此,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發展,以產業集聚促進人口和生產要素集聚和縣域城鎮發展,“產—園—人”就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另一大核心線索。
基于稟賦優勢按照產業鏈驅動要求發展鄉村特色富民產業。城鄉功能定位差異天然地決定了鄉村產業發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準則,而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及傳統農業的弱質性又決定了農業轉型發展成為必然。由此,發掘鄉村資源優勢,傳承鄉村文化傳統,嚴格遵循生態優先,優化鄉村產業發展路徑,轉變鄉村產業經營模式,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鄉村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成為鄉村特色富民產業發展的根本要領。一方面,按照產業鏈與價值鏈的要求,以優勢特色產業為核心,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目標,以龍頭產業和農業企業為依托,鼓勵農地流轉,支持規模經營,以貯藏保鮮、冷鏈物流、加工增值為重點,大力發展項目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生產、清洗、分級、包裝、保鮮、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另一方面,加快形成農業服務業的產業集群優勢,培育發展種子種苗、農產品配送產業、觀光休閑旅游農業等農業服務產業及涉農相關產業。充分利用鄉村稟賦資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綠色生態文化,順應現代休閑文化,凸顯鄉村山水美景,打造以農耕文明為主題的全域旅游觀光農業產業鏈,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人丁興旺,以人口流動和要素集聚促進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助力鄉村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基于集群效應按照園區化驅動要求推進鄉村產業、人口集聚。歷史的經驗和現實已經證明,分散的、細碎化的、小規模的產業格局既難以獲得規模經濟與分工經濟,也難以做成品牌獲得市場整合和聲譽效應。需要通過“以產入園,以園建城,以城帶人,以人帶地”,推進土地集約化、產業園區化、人口集聚化發展,促使農戶分散經營轉向龍頭企業帶動,龍頭企業的發展則由單家獨戶轉向園區聚集,通過園區建設帶動農業規模經營,通過規模經營拉動企業集群發展,走向產業化經營。通過商旅提升,推動“園鎮一體、產城融合”,建設宜居、宜閑、宜商、宜業的“四宜城鎮”,推進農村小城鎮化,強化縣城與中心鎮的增長極作用,充分發揮城鎮連接城鄉的節點和紐帶作用,以農業功能拓展營造優質后花園,延伸農業產業鏈條,著力發展與物流和商貿相配套的涉農經濟,實現農業發展、生態保護與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建設的有機整合,帶動與農相關的其他產業發展,激發農村活力,培育鄉村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加速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羅必良系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廣東經濟學會會長;羅明忠系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廣東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廣東鄉村振興與貧困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日報》2021年03月0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