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如何實現人才振興這個問題,不只是人才需求方要考慮的,政府也需要關注并思考這種社會心理上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入心入腦地進行精細化引導。
一條關于鄉村的消息,竟“炸”到了不少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農業農村局日前宣布,八個村面向全國聘請農村職業經理人,其中兩個村的績效獎勵最高可達百萬元。于是乎,網絡上到處都在驚呼:“厲害了,我的村!”讓人們驚愕的是百萬巨獎,而究竟要用這百萬巨獎去“搶”什么樣的人,反倒沒多少人注意。在筆者看來,這實際上是鄉村對專業人才的一次“呼喚”,只不過用來“呼喚”的工具,不是大喇叭,而是可能的百萬酬獎。
“職業經理人”似乎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城市里的一個詞,與“農村”幾乎不搭邊,實際也沒搭過邊。這種突然的“來電”,產生點震動社會的能量其實并不難理解,“職業經理人”這樣的專業人才與鄉村、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倒是值得好好揣摩一番。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鄉村振興是一個由兼業化到專業化的過程。傳統的中國鄉村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兼業化,而且囿于傳統的農耕思想和相對穩固的社會結構,兼業化可能永遠會存在,但會慢慢從一些方面退出。毋庸諱言,專業化是我們鄉村未來的方向。其實這一退一進的變化一直在進行當中,只不過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加速了這一進程。專業化之所以會成為趨勢,是源于它有較大的優勢。宛若在一個擂臺上,專業選手與業余選手高下立斷,有的時候連比劃都不用比劃。當然,現實中會更復雜一些,有的“兼業選手”也很厲害,但總的來說,專業人才還是更強。
鄉村對專業人才的渴求幾乎是天然的。這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才的流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突破60%,戶籍城鎮化率則只有44.38%,流動人口依然高達2.36億人。這些流動人口絕大部分是從農村流動到城鎮的,其中很多是年輕人,很多是能成長為人才或已經是人才的人。這部分人的流失,是鄉村發展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另一方面是鄉村產業的現代化。正如年輕人離開鄉村很大原因是在鄉村“無用武之地”一樣,最近幾年,一些地區的鄉村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譬如江蘇張家港的永聯村,2019年全村銷售收入達到了750億元,所屬的好幾個企業都是非常現代化的企業。僅憑就業而言,永聯村與城鎮已無二致,甚至在環境、在待遇、在上升空間上,永聯村還更為優渥。一些發達地區、先進行業、關鍵崗位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產生著越來越大的“磁性”,因為它們正成為年輕人越來越心儀的“用武之地”。
回到新聞本身,還是要為當地政府點個贊。為什么?因為他們的“出場”和“亮相”很重要。鄉村專業人才的來源無非兩個途徑,一是自己內部培養,二是從外面引進。自己培養與這個話題無關,暫且不表,單就從外面引進而言,政府實際上是不能缺位的。
2019年,一個機構曾做過年輕人心目中“好工作”的調查,結果顯示,“實現夢想”“干得開心”“解決社會問題”是認可度最高、排在最前面的三個標準。“事少”和“短期內獲利”最不被年輕人看重,而之前在人們心目中曾長期占據靠前位置的“錢多”則退到了后面。從這個調查看得出,掙錢已不再是專業人才唯一或第一的考量。鄉村如何實現人才振興這個問題,不只是人才需求方要考慮的,政府也需要關注并思考這種社會心理上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入心入腦地進行精細化引導。政府的柔性身段、堅定支持、貼心關懷是專業人才很看重的,他們感到只有在這樣的地方,才能得到足夠的尊重,才會有充分釋放的空間。
(作者系美麗鄉村建設評價國家標準專家審查組組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小康》2020年9月上旬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