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市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探索(2)
編者按:按照黨的十九大總體部署,當前處于脫貧攻堅全面進入攻城拔寨的決勝期,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將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同時也處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起步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站在推進全面小康社會與全面現代化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迫切要求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與脫貧攻堅是當前中國全社會的兩大國家戰略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明確要求,“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也只有實現鄉村振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作為精準脫貧的首創地,湖南必須扛起政治責任,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充分把握兩者的不同特性和互動關系,使其相輔相成、互補互助、繼承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堅實基礎。
從這個要求出發,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陳文勝等經過實地調研發現,武岡市堅持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相銜接,以實施“八有”工程為重點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以全面小康社會為目標探索城鄉同步發展新路徑,以供給側改革為動力構建全域鄉村振興新格局,走出了一條從脫貧攻堅向全面小康與全域鄉村振興邁進的成功實踐之路,為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地區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提供了有益借鑒,具有深入研究、提煉與推介的重要價值。
武岡市地處湘西南、邵陽市西部中心,是革命老區、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縣(市)。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鄉村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水平不高、基本社會保障不足等突出問題,2014年全市貧困發生率達12.7%,C、D級危房有1.42萬戶,全市163所農村學校中有水泥操場的不足20所,鄉村沒有一處可傳承民族文化的活動場所,全市18個鄉鎮(街道)只有1個街道設有政務服務大廳,99%的村沒有獨立的衛生室。近年來,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武岡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進行改革創新,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實現全市整體脫貧摘帽。截止2019年11月,貧困人口已脫貧89814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35%。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30元,比2014年增長59.69%,增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條從脫貧攻堅向全面小康與全域鄉村振興邁進的成功實踐之路。
一、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取向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點擊進入)
二、以全面小康社會為目標探索城鄉同步發展新路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四化”同步發展,必須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要求,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近年來,武岡市著力在鞏固強化事關人民群眾長遠利益的城鄉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基本公共服務上下功夫,努力探索城鄉同步全面小康新路子。
(一)突出以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基本社會保障為主要內容,建構城鄉平等發展的體制機制
探索城鄉同步發展,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鄉村從屬于城市的現狀,破解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武岡市堅持城鄉同步、全市統籌,圍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兩個完善”大力實施民生攻堅工程,為城鄉平等發展創造基礎條件。
1.以水電路改造升級為著力點,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著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在全市統籌推進安全飲水達標提質、農村道路通暢安全與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五年累計投入16.82億元,完成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建設項目982個,85個貧困村和214個非貧困村全部完成電網改造任務并對60個村進行了提質升級改造,新修建農村公路776.23公里、提質改造農村公路340.76公里、加強安全保障工程521公里,實現農村公路通暢率100%,全市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善,城鄉水電路基礎條件明顯縮小。
2.以信息化與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筑牢未來城鄉同步高質量發展基礎。面向未來發展需要和人居環境改善需求,大力推進寬帶鄉村、覆蓋優化、拉遠建設工程,實現全市299個行政村4G信號全覆蓋、全市行政村光纖寬帶覆蓋率超過95%;加大人居環境整治投入,2019年武岡市財政預算安排14786萬元,全面保障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支出,實現農村環境設施配套、管理機制大升級,農村垃圾無害化集中轉運處理率96%以上,遴選出省級、邵陽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點13個,“五美”鄉村格局由點及面逐步形成,全市城鄉在面向未來發展的基礎條件上基本實現了同步提升。
3.以完善公共服務為重要舉措,提升城鄉共享發展水平。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安全需要和高效政務服務需要,著力推進文化惠民、科技惠民與筑牢保障網工程。2016年底,全面啟動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新建158個、提質改造141個,實現299個行政村(居)平臺全覆蓋,截止2019年3月,299個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已全部投入使用,共提供村務、黨務、公共服務事項68000余件,為群眾辦理各類便民代辦服務21000余件,受理率100%,辦結率100%,群眾滿意率達98%以上。新建成村級文化廣場137個、提質改造100個,每年送戲下鄉、文藝惠民演出120場以上,服務群眾10萬人次;實現了對85個貧困村的科技幫扶全覆蓋,開展各類涉農培訓500余期,培訓農民2萬余人次,在全市建立了10個農村農業信息化工作站點,組織實施50多項實用技術在貧困村推廣,成功創建國家級星創天地1個,省級星創天地2個;全面織牢了困難群眾“保障網”、優撫安置對象“暖心網”、人民群眾“放心網”。
通過以村級綜合服務平臺為主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實現了群眾“辦事不出村、訴求不出村、政策咨詢不出村、看病不出村、矛盾調處不出村”,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推動了全市農村基層治理中基層組織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治理體系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村經濟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全市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基礎進一步夯實。
(二)賦予貧困群體多元發展機會,設點布局以區域小城鎮建設為目標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通過搬遷解決住的問題,更要能通過搬遷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就業和發展問題。武岡市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時,始終突出不能為搬遷而搬遷,而是從貧困戶穩定脫貧和區域長遠發展來謀劃易地搬遷扶貧點的建設,切實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正在推進的城鎮化建設統籌考慮,科學選點布局,努力實現“搬出渴望、搬出文化、搬出產業、搬出尊嚴、搬出動力、搬出秩序”,將易地扶貧搬遷轉化為推動城鎮化的有力措施,轉化為促進貧困戶發展的重要機遇。
1.以科學規劃引領扶貧搬遷與小城鎮建設相融合。科學規劃搬遷安置,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發展目標,按照“四避開、五靠近”的原則科學選擇搬遷安置點,優先將易地搬遷扶貧點選在村鎮商業活動中心區域,統籌推進集中安置區道路、電力、飲水、活動場所、路燈安裝、垃圾處理、排污溝渠等基礎設施建設,超前將安置小區的一樓都建成后續幫扶配套用房,全市突出集鎮、交通主干道聚集安置15個,園區聚集安置1個,鄉村、村委會周邊聚集安置1個,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的建設,促進人口集聚、商業集聚與要素集聚,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與小城鎮建設有機融合。
2.以推動安置小區產業發展帶動搬遷貧困戶就業脫貧。圍繞“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要求,結合每個安置區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采取“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合作社帶動一批、金融扶貧帶動一批、資產租賃帶動一批、轉移就業帶動一批”的模式發展產業,引導農戶管理提升已建成的產業基地,積極參與培育蔬菜基地、藥材、電子商務、鄉村旅游、扶貧車間等新興產業,全市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成規模蔬菜基地3個,扶貧車間25個,新增就業崗位1000余個,基本實現了搬遷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3.以激活安置小區市場潛力保障貧困戶多元收益。把搬遷后的穩定脫貧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重點,實施搬遷后續幫扶“一戶一策”,通過提供就近就業機會使搬遷貧困戶獲得穩定工資收益,通過市場出租安置區幫扶配套用房和收益分紅使搬遷貧困戶獲得穩定資產收益,通過在安置區旁按每戶20平方米的標準流轉土地用于自耕,通過發放燃氣優惠卡等方式使搬遷貧困戶有基本生活保障,綜合運用“十大幫扶”措施使搬遷貧困戶實現多元穩定收益,為促進搬遷戶自發創業、激發搬遷戶的新活力創造有利條件。
4.以創新安置小區管理增強搬遷貧困戶認同感和幸福感。以服務便民為目標在全市集中安置區設置管理機構,建立人居環境提升機制,開展日常監督管護制度。發揮建成的活動場所陣地作用,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健康娛樂、知識宣傳等活動,提高了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共同營造幸福、和諧、美麗家園建設氛圍,努力增強搬遷貧困戶對安置小區新生活的認同感和勞動致富的幸福感。
(三)推進重大項目引領的“四化”同步發展,為全面小康注入強勁動力和有力支撐
貧困地區要從根本上擺脫落后的面貌、實現有質量的全面小康社會,必須始終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新常態下加快區域發展,關鍵是要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中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有效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對武岡市而言,影響區域發展的最弱環節是工業化的嚴重滯后。近年來,武岡市精準定位工業化弱項,在提升區域工業化質量上下大力氣,以重大項目建設為引領,全面增強工業產業帶動能量,形成“大的產業頂天立地、小的產業鋪天蓋地”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了強勁動力,為全市“四化”同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1.以發展龍頭企業為引領,推動區域工業化全面提速。針對全市工業龍頭企業缺乏、帶動能力不強的弱項,堅持全面創新、開放帶動,主動對標“五個100”產業工程,成功引進帝立德智能制造、大北農、百威啤酒、云峰海螺等投資上10億元的富民強市產業項目,引進紅星美凱龍等3個500強企業及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全力建設百威英博、種養循環生態農業等12個重大產業建設項目、全自動化熱保護器智能制造等3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基本形成3個稅收過億元企業三駕馬車并驅格局,帶動實現了全市工業在宏觀經濟下行背景中的逆勢增長,2018年全市規模工業實現利潤30345萬元、利稅40862萬元,分別同比增長23%和20.6%。
2.以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為依托,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堅持把工業化帶動作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措施,注重將工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發揮特色養殖、鹵菜工業等基礎優勢,引進帶動萬人以上增收的溫氏養殖等項目2個,推動鄉鄉嘴食品、華鵬食品、陳氏福元鹵業、菁薌米業、奧華啤酒、亞太食品、法新食品、博偉食品、鑫德生態農業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壯大,華鵬、鄉鄉嘴、武岡鹵菜等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鹵菜食品產業吸納了10萬人就業,產值突破30億元,武岡因此被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市)。
3.以壯大新興產業為內生動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著眼長遠發展,努力培育和形成經濟新增長點,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數字經濟、樓宇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戰略性產業,全力發展金融、保險、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以湖南—東盟美食節暨春季鄉村旅游節等為契機,加大云山、古城開發力度,推進全域旅游發展,2018年全市各景點共接待國內外游248.5萬人次,同比增長45%,實現旅游收入138000萬元,同比增長51%。
4.以優化營商環境為支撐,促進產業加速集聚。出臺《振興武岡實體經濟三十條》等招商優惠政策,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建立了“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19個部門線上并聯審批,成立企業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母親式服務”。借力“滬洽周”“邵商大會”“天下武商一家親”招商聯誼會等平臺,積極走出去、請進來,2018年、2019年成功引進科盛裝備制造、利航電子產品、瑄斌科技、育嘉電子、保稅物流等19個產業項目,投資金額超60億元,推動形成企業加速向武岡集聚的良好態勢。
(四)實行公共服務重心下移,重構鄉村現代治理體系與服務平臺
基層公共服務是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權益的重要基層工程,著眼于長期存在的群眾辦事難、基層管理薄弱、鄉鎮執法缺位等突出問題,武岡市堅持以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和便利群眾為方向,全面提升基層政務服務基層水平,大力推進基層政務服務改革創新,優化農村綜合執法,推動全市公共服務重心下移,全面構建起以人為本、便捷高效的鄉村現代治理體系與服務平臺。
1.以“新政改”為龍頭帶動全市基層政務服務改革創新。把建設鄉村兩級新型政務服務(便民)中心作為鞏固和完善基礎政務服務的重要抓手,按照“新建政務服務中心面積不少于500平方米,升級改造的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標準,全面建成18個鄉鎮街道政務服務中心、16個美好社區便民服務中心、299個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全市基層綜合服務平臺“全覆蓋”,以“新政改”為切入點整合鄉鎮原“七站八所”的政務資源和行政資源,提供服務平臺,實行政務公開和“一站式”服務,陽光操作,規范運行,有效推進政府轉變職能、強化服務,促進政務服務的重心下移,讓基層群眾能夠真正公開平等地享受到效能政府、陽光政府提供的優質服務。
2.以促進群眾增收為目標大力推進鄉鎮經濟發展綜合功能平臺建設。針對農村居民就近開展商貿活動的廣泛需求,按照“七個統一”流程操作,以按揭的模式向國家開發銀行爭取中長期低息貸款,每個鄉鎮投資2000萬元左右,以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小商品交易市場、客運中心和物流中心為標配,根據需要增加易地扶貧搬遷、文化活動場所等多項功能增配,新建7個鄉鎮街道經濟發展綜合功能平臺,為農村群眾就近提供一個無阻礙、全天候的農產品交易平臺,讓群眾田里、欄里、山里、土里生產的產品能有效對接市場,提升產品價值,打開了群眾發展產業、創業致富的市場大門。
3.以鄉鎮街道綜合執法中心建設為基礎推進農村執法體系改革。以“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調度、統籌運行”模式推進18個鄉鎮街道綜合執法中心建設,推行聯合執法與委托執法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執法力量整合,建立權責統一、規范有序、高效便捷、保障有力的鄉鎮綜合執法服務工作體系,實現了“及時發現、快速反應、有效應對”的執法目標,有力解決農村執法難題。
4.以全國首創“一村一輔警”為抓手推進農村安全防控機制創新。從2016年開始,在全國率先試點實施以“一村一輔警”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警務戰略,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一村一輔警”工作站,推動實現了農村治安秩序好、安全防范好、法制宣傳好、服務群眾好、警民關系好的“五好”工作目標,走出了一條基層治理創新的有效路徑,試點經驗在邵陽市推廣后,被寫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在全國推行。
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9~2020)》,社科文獻出版社,2020年11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