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智庫:這次“1號”文件發布后,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是,要加快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您認為現代化的標志是什么?如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否有一些可參考的模式?
劉守英:農業農村現代化,最重要的是什么?為什么既要提農業的現代化,也要提農村的現代化?這是做鄉村振興時一定要考慮的。
過去長期提的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很重要的衡量指標,是幾個生產率的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還有資源利用效率。土地生產率的提高,既是一個土地利用率的問題,也是提高土地產出的問題。勞動生產率是增加單位勞動產出水平的問題,還是一個產出的指標,無非就是每個勞動者的產出水平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還是為了更高的產出。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當然這幾個生產率是前提、是基本,講產出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增加產出。但光講產出的效率夠不夠?
第二,現在談農業現代化,很重要的指標是什么?農業的回報率。提高農業生產率,回報率不一定提高。比如,大量使用化肥,可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機械的使用,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但農業的回報提高了嗎?不一定。所以,這里面第二個重要的指標——農業的回報率,要提高,單位土地的農業回報一定要上升。否則,如果一畝地只有七八百塊錢的回報,擴大到一百畝,也只有多少?如果單位農業的回報不提升,從事農業的報酬就難以提高;農業報酬不提高,就沒有人愿意搞農業。現在很多人講,資本要下鄉,要擴大生產規模,但一擴大規模,成本就上去了,地租、勞動力成本上去了,那樣雖然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回報不一定也提高了。這樣的農業,怎么去弄?
第三,怎么使農業回報率上升?很重要的是,農業的要素組合方式要發生變化。組合方式不是某個單一要素的擴大——或者土地規模擴大,或者機械使用的擴大,或者技術,這種單一要素的改變解決不了農業回報提高的問題;而是要素的匹配度提高、要素組合效率的提高。在大量農業勞動力外出、從事非農產業的情況下,農業內部的土地、勞動、資本、技術、企業家、市場,所有的這些要素重新組合、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率。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講要素替代、資本替代勞動,然后化肥來替代土地,結果肯定是成本就上去了。
第四,從事農業的勞動者收入增加。如果從事農業的勞動者收入不能得到提高,他就不會專心從事農業生產,可能大量的從事其他,農業作為副業。
綜上,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第一是三率(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第二是農業回報提高,第三是農業要素組合和匹配度的提高,第四是從事農業的勞動者收入增加,這四個方面一起組合,來提高整個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程度。
原子智庫:目前農村年輕人外流,留守鄉村的以老人和兒童為主,這樣一種狀況,會否影響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劉守英:那個也沒關系,不是老人就一定不行,日本、美國農業也基本都是老人,關鍵是有要素組合。如果沒有要素組合,即便年輕人去從事農業,也不行,他沒有報酬。如果有好的要素組合,比如有企業家的資源進來,有很好的市場,有資本的進入,他會對這些老人進行培訓、去提高技能,來增加要素的匹配度。現在關鍵是年輕人在農村回報低,其他要素也沒有進來,光靠年輕人也解決不了問題。
原子智庫:鄉村現代化的指標應該是什么?
劉守英:鄉村的現代化,有沒有統一的指標?鄉村現代化很難用衡量農業效率的指標來衡量,如果鄉村現代化用效率指標來衡量,就容易搞出問題來。
有時候會說,一個鄉村創造了多少GDP,其實鄉村不是創造GDP的地方。如果你要鄉村去創造GDP,那就錯了。鄉村現代化的核心是什么?我覺得是體面,不是GDP。農業是效率,但農村是體面。
鄉村現代化的核心是,進到這個鄉村以后,你很舒服。第一,民居的風格要獨特、要有地方特色,跟整個自然環境是和諧配套的。現在進到所有鄉村,都是兩層樓、三層樓,蓋了很多“白宮”,但整個鄉村沒有特色。那是現代化嗎?不是。
第二,適合農民需求的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到位——鄉村的環境整治、鄉村的道路、鄉村的公共服務,要跟鄉村居民的需求、跟整個村莊的狀態很合拍。現在很多村部建的很大,路修的很寬,都在搞廁所革命,沒有用啊。
第三,鄉村的人能夠得到體面的關懷。這里面包括老人的歸屬、老人的文化和精神、養老;另外是兒童的教育基本權利等,人的這些權利體系都很重要。
第四,鄉村的公序良俗。鄉村的整個治理,一定是你進到這個鄉村很和諧,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在這個鄉村很有規矩,對權力的制約也很透明到位——鄉村也有人在做事,提供大量公共活動。
這些東西加起來,不是要做到很奢華。鄉村的現代化,不是搞的完全跟鄉村的文化、風格、鄉村人的需求脫節,而是一定要相合拍、要體面;不能缺,不能最后差別很大、沒著落。
我講的兩個現代化是這個意思:農業現代化是要效率,鄉村現代化是要體面。這兩個合起來的局面是什么?一切在鄉村從事很高效率、很高農業回報的人,在一個很體面的村莊生活。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原子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