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一個美麗又遙遠的字眼。那里有著我們的童年以及諸多還未來得及訴說與知曉的故事。
作為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研究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傳媒》雜志社執行社長,幾年以來,周志懿以新聞調查的方式,回到故鄉新邵縣迎光鄉、隆回縣高平鎮、羅洪鎮及巖口鎮一帶。爬野山,尋古亭,訪老屋,挖掘故鄉的歷史人文。在散文隨筆集《有一種根叫故鄉》里,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湘中農村一幅幅獨特的畫卷。
瀟湘晨報:您15歲就離開家鄉外出求學、工作。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萌生寫故鄉的念頭?
周志懿:這個想法萌生在2015年10月左右。人大概都要經歷這樣一個心路過程,年輕的時候想闖蕩世界,闖蕩多年后,往往會對自己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檢索和反思。這種反思不僅是行為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源頭往往在自己的童年,在自己的家鄉。
而當我們重新回到家鄉后,原來只是了解“是什么”,現在就會多一層“為什么”。
我老家那個小小的山區盆地原來早在三國時期就與邵陽同時設郡,高平古縣城離我的出生地僅幾公里,我萬萬沒有想到,那個崇山峻嶺中的小山村早在三國時期就是一座古縣城的所在地;這里還是中國輿地學的發源地,林則徐、曾國藩等諸多歷史名人都曾到過這里,并留下一路的傳奇故事……
重讀故鄉,才知故鄉真正的美!
瀟湘晨報:當您離開家鄉后,家鄉的“臍帶”是否依然牽連著,家鄉的精神文化是否影響和滲透到了您的生活和工作?
周志懿:我的家鄉處于梅山文化的核心區,一路走來,無論求學時光還是職場生涯,感覺自己都深深地被梅山文化影響,那種“性直而惡欺”的文化傳承已經深入到了我的血液里。
離開家鄉多年,無論在哪座城市,只要一聽到有人跟我說一樣的新化口音,我竟會頓時激動得頭皮發麻,會忍不住上前攀談幾句,若是家鄉人,更少不了一番打聽與邀約。
瀟湘晨報:您曾經說過,“每一位遠方的游子都有義務為家鄉的建設盡力,這樣的鄉愁才能算是實實在在的。”您寫這本書也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家鄉是么?
周志懿:童年時我們對家鄉的印象是落后、封閉、野蠻。但當我發現家鄉可以說是一塊湖湘地區最后的梅山秘境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故鄉真實的歷史記錄下來,我想,這樣一本書,會是年青一代與家鄉溝通的最好方式。
另一方面,挖掘家鄉的文史也能夠為家鄉全域旅游的開發提供文化內核。今年五一前,我邀請幾個媒體的記者去家鄉,爬了那座十重大界山。回到北京后,我寫了一篇文章發在個人公眾號里。沒想到寫完文章后的第一個周六,我們那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小小山村竟然去了上千名游客。后來通過探尋歷史,發現這座山就是《宋史·石曦傳》中所提到的“板蒼諸峒”中的板山,也就是說,這里不僅有美麗杜鵑花,更是古苗瑤人的核心居住地,是宋將石曦“破板蒼諸峒”的古戰場。這一發現得到家鄉的熱烈響應,也引起了政府的關注與重視,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如果因為自己的一點點努力,能促進家鄉的發展,我將感到莫大的榮幸。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國家品牌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農發所特約研究員,紅網智庫特聘專家;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瀟湘晨報》2017年9月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