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大戰略。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措施,要多措并舉建立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的長效機制,實現充分就業。
一、大力發展欠發達地區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深入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由于受歷史和現實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較為緩慢,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大力發展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階段在校生進行長期的職業教育。職業院校有義務承擔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產業結構需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設立專業,培養產業對口人才;加強職業教育的地區間協作,東部發達省份為西部落后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支援,健全欠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深化校企合作,通過與企業共建專業課程、實踐基地等深度合作的方式來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技能水平。二是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為外出勞動力進行短期的技能培訓。要圍繞當地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努力擴大技能培訓規模。同時加強培訓基礎能力建設,重點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孵化基地等,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
二、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實現就業友好型增長的關鍵是要有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對促進就業、拉動需求具有積極作用。欠發達地區人口大多數年齡偏大、技能水平偏低,對技術要求不高、門檻較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吸納就業的重要載體,這樣既有利于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又能為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積極引導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投資建廠,支持企業等經營主體在貧困村建立扶貧車間、產業孵化基地,促進貧困地區資源就地轉化,為農村人口提供穩定、持續的就業機會。
三、加強不同地區之間的勞務協作,推廣勞務品牌,做好跟蹤服務,提高就業質量和就業穩定性
進一步加強西部欠發達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和周邊省份的勞務協作,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建立健全輸出地、輸入地的勞務協作長效機制,明確幫扶雙方要落實協議內容,落實勞務輸入輸出方的責任,提升勞務協作的成效。為增強勞務協作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建立專人聯系服務機制,負責輸出地勞動力信息收集,對輸出地勞動力的動態信息進行追蹤。培育有規模的勞務品牌,發揮典型引路作用,借助品牌效應帶動有組織勞務輸出數量,帶動更多人實現轉移就業。與此同時,要注意對勞務輸出人員提供就業政策咨詢、權益保障、落實社會保險、基本生活補貼等政策支持。
四、發揮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作用,建立面向就業困難群體的公益性崗位幫扶機制
公益性崗位通過對農民主體性的激發,對其參與權、決策權和發展權的保護與實踐,不僅有效解決了貧困治理中的福利依賴和負向激勵問題,而且促進了低收入群體的個體收入增長、社區融入和能力提升,使得鄉村治理獲得顯著改善。要建立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的長效機制,扶持就業困難群體實現穩定就業。基層政府和有關部門應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的申請程序、工作任務與職能范圍,細化落實責任,保證公益性崗位人員更好地履行職責;統籌安排公益性崗位經費來源、補貼發放,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明確公益性崗位的補貼和績效標準;嚴格落實崗前培訓制度,做好上崗前的培訓工作,對于不同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紀律等政策規定進行詳細指導,同時也要注重加強鄉鎮對公益性崗位的全面監督管理。
五、促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實現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村就業政策應該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政策體系。打破戶籍和來源地的限制,堅持城鄉就業政策統一和就業機會均等的原則,促進城市和農村勞動力市場互相配合、有效協作,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增強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勞動力的就業質量。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注重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生活保障等政策,消除農民工在城市就業中所遇到的不合理限制,維護農村勞動力應有的權益,同時也要重點解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社會保障問題,解決外出就業人員的后顧之憂。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社會救助分會副會長,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勞動保障報》2021-05-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