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隋鵬飛:中國農業對外合作發展歷程及形勢任務

[ 作者:隋鵬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7-01 錄入:曹倩 ]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和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指引下,農業對外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在建黨百年之際,系統梳理總結中國農業對外合作的歷程和經驗,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更高水平農業對外合作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1.農業對外合作為服務國家戰略和農業農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對外合作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內三農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國際糧農治理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回顧農業對外合作的發展歷程,在各個歷史階段,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三農全局都發揮了重要的、難以替代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農產品出口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支撐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東歐及亞洲社會主義國家最早承認中國合法地位并建交,農業對外合作隨即展開。這一時期中國農業對外合作主要以接受援助、學習、交流為主。為了迅速改變貧窮落后的經濟面貌,中國效仿蘇聯確立了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并確立了統一管理、統一經營、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實行指令性計劃和國家統負盈虧。為保證工業發展所需資金,農業貿易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盡管這個時期國內農產品總量供給短缺,但以農產品及其加工品主導的出口貿易比重一度高達80%,直至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仍然達到62.6%、總額在60億美元左右。除了糧食、油料等物資特殊規定限量出口外,其他產品如水果、茶葉、土特產等都實行壓縮國內銷售、優先確保出口的方針。正是這個時期的農產品出口,有力支撐了建國初期的大規模工業建設。

從改革開放到入世前(1979—2001年)農業引資引技引智和貿易合作交流加速發展為國內農業發展聚集積極要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經濟體制開始深層次調整,確立了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大批農業管理和科技人員到發達國家考察學習,解放思想,開闊眼界,轉變觀念。與此同時,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農業“引進來”逐漸成為對外合作的主流。以1994年8月啟動的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948計劃)為例,先后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先進農業技術1500多項、種質資源8萬多份和儀器設備1300余套,為國內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這一時期,中國將高度集中的外貿管理體制進行調整,在農業貿易領域率先放開“兩水”(水果、水產品),進出口定價機制逐漸市場化;下放對外貿易管理權,不少企業走上了農工貿相結合的對外貿易發展道路;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農產品關稅由1992年的51%下調至2001年的21%,并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建立涉外動植物檢驗檢疫制度;進一步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放寬外貿經營主體權限。同時,隨著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遠洋漁業等開始“走出去”并取得積極成效。這一階段中國總體對外貿易快速發展,而農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1979年中國農業貿易總額突破100億美元,2001年達到279億美元,農業貿易整體增長,繼續呈現順差態勢,占對外貿易的比重下降至5%左右,徹底改變了以農副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格局。

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個十(2001—2011年),中國農業開始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農產品貿易突飛猛進,農業走出去初具規模。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成為第142個成員。農業在入世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大幅削減關稅,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制度,規范國內支持措施,取消出口補貼,如期開放了農業領域外資準入。2001—2011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由279億美元增長到1556億美元,年均增長18.7%。其中,進口額由119億美元增長到949億美元,出口額由161億美元增長到608億美元。2004年首次出現逆差47億美元,至2011年逆差已擴大至341億美元,糧棉油糖以及肉類和乳制品等所有大宗農產品全部凈進口。2006年,商務部、農業部和財政部等對加快農業“走出去”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開始了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農業“走出去”初具規模,2011年農林牧漁對外投資存量34.2億美元,有760家企業在境外開展涉農投資,一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包括一些民營企業開始主動參與全球農業資源配置。

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年至今)農業進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階段,服務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和三農工作全局,不斷取得新成效。農業貿易和投資合作邁出新步伐,深度融入全球農業資源配置,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農業日益成為政治外交的優質資源。一是機制平臺有新提升。2014年底,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由農業部門牽頭的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2016年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業對外合作的若干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農業對外合作進行了系統部署。與140多個國家開展農業合作,與8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簽署協議,主辦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合組織、中拉、中非農業部長會議等重要活動,農業越發成為外交重要議題和優勢資源。二是經貿合作有新成效。農產品貿易額由2012年的1758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2468億美元,目前已穩居全球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第一大進口國,第五大出口國,成為大豆、油菜籽、棉花、豬肉等大宗農產品的全球最大買家。2019年農業對外投資79.36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17%,投資存量已達348億美元,覆蓋106個國家。三是農業援外有新進展。向9個國家派出23個農業援外組、225人次農業專家,舉辦433期農業援外培訓,培訓外國農業人員上萬人。向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先后進行兩期捐款,推動農業技術轉移428項,使發展中國家上百萬小農受益,我國成為全球農業多邊合作的引領者。四是農業外交官隊伍初具規模對外派駐農業外交官隊伍不斷壯大,農業大國基本全覆蓋,在推動與駐在國以及國際組織農業合作、及時獲取全球農情信息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當前農業對外合作面臨的形勢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強大國內市場為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空間,為農業對外合作提供了機遇。同時,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貿易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回頭浪,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農業國際合作面臨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

一是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穩定進口供應鏈面臨較大壓力近年來,我大豆、棉花、食糖、畜產品等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國際市場對國內產業的影響越來越大。疫情后,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震蕩,糧食供求趨緊,貿易政策多變,全球農業生產出現階段性阻滯和局部減產的風險上升,全球范圍內海運缺箱、爆倉、運費大幅上漲的問題持續惡化。在這種形勢下,保障進口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防范市場風險,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二是優勢農產品出口競爭力不高,農業貿易大而不強問題突出。農業國際化的全球經驗表明,“大進大出”是成為世界農業強國和貿易大國的必經之路。我國是農業貿易大國,但農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仍待加強,突出問題是“進多出少、進快出慢”,“十三五”期間農產品出口年均增幅3%左右,2019、2020年出口額兩連降。其中,水產品、蔬菜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下滑,水果由傳統順差產品轉變為逆差。大量的農產品出口中小企業在質量、標準、加工、物流、品牌、營銷等方面,需要全面提檔升級,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

三是經貿等領域摩擦加劇增加了農業對外合作不確定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美西方在經貿、投資、科技、產業等領域對我進行全方位打壓。同時,疫情發生后,一些國家“自顧”傾向明顯上升,對保糧食安全和市場供給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不僅要強化國內生產供應,還要壓制我對外合作空間。在這種政治環境下,農業對外合作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統籌做好服務國家外交大局與發展農業多雙邊關系的任務更重。

四是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持續,推進農業對外合作面臨挑戰國際疫情仍然復雜嚴峻,農業對外合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展會和線下交流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人流物流嚴重受阻,境外項目大都面臨國內人員出不去、國外人員回不來的問題,農資和部分產品進出口也受到口岸關閉、檢疫要求升級、運輸工具不足的影響,很多境外項目無法正常動工。同時,國際市場風險加劇,農產品價格波動、境外合作企業違約、部分國家匯率大幅震蕩等風險都在增加。

3.“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對外合作重點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對外合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服務國家外交、外經、外貿的大局,以助力形成農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重要任務,以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重要目標,以共贏、共擔、共治為重要原則,創新農業交往交流、貿易投資、科技合作、對外援助和參與全球糧農治理方式,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農業對外開放。

(一)系統謀劃、互利共贏,加快構建新型農業對外伙伴關系按照“取”和“予”更加平衡的總體思路,大力推進農業對外合作,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實現互利共贏發展。深化新型大國農業關系。求同存異,妥善處理分歧,鞏固與大國的農業合作,積極拓展合作空間,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數字農業、土壤保護等領域合作,更好實現互利共贏。拓展與發展中國家農業關系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南南合作,優化大宗農產品進口來源多元化布局,擴大從“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進口農產品,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投資。用好多邊和區域合作平臺。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和區域次區域合作,發揮好我在20國集團(G20)、金磚國家、上合組織和面向東盟、中東歐國家的平臺中的作用,維護多邊主義,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改革,推動全球糧農治理體系改革發展。

(二)優進優出、重點促出,推動農業貿易高質量發展。著力優化進口市場結構和布局,重點提升農產品出口質量和效益,助力國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加快構建穩定的重要農產品進口供應渠道。圍繞保障國內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合理有序調整進口來源布局,適時適度調控進口,增強供應鏈韌性,加強監測預警和風險防范。加快培育農產品出口國際競爭新優勢。聚焦優勢區域、重點產業和關鍵環節,培育一批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平臺載體,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國際知名農業展會,推進農產品出口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快推進農業服務貿易發展。把農業服務貿易作為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的重要抓手,發揮我在農技、農機、農資等領域優勢,在全球范圍內塑造農業服務貿易的模式、規則、標準等話語體系,帶動我農業對外投資和貿易全面發展。

(三)優化布局、強化支撐,推動農業走出去行穩致遠。統籌謀劃產業方向,科學選擇投資區域,圍繞重點企業精準施策,以加工、倉儲、物流為關鍵環節,推動實現我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在全球的合理延伸布局。設計和落實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帶動作用明顯、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合作項目,全面建立起與農業跨國經營相配套的財政、融資、稅費、援外、貿易、外交政策支撐體系,以及完備的農業對外合作法律、信息、信用、保險、人才、商協會服務保障體系。

(四)引推并重、培優補短,促進國際農業科技合作互惠共享。優化全球農業科技合作戰略布局,聚焦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農業科學領域和全球共性挑戰,發揮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平臺作用,推動優勢科技資源雙向流動,以開放合作推動自主創新。加強與農業科技強國的聯合攻關,圍繞基因挖掘等基礎研究、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學科在農業中的應用,以及畜禽核心種質育種等技術,加快補齊短板,突破瓶頸。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在良種培育、高產栽培技術、動植物疫病防控、設施農業、農機裝備、旱地農業等領域合作。

(五)創新方式、注重實效,促進農業對外援助取得新成效。堅持授人以漁、量力而行、講求實效,推動農業援助向上下游延伸,與農業對外經貿投資協同發展。確定重點國別、分類施策,幫助受援國編制農業發展規劃或開展規劃咨詢,加強援外項目與受援國農業發展重點任務相銜接。健全國內農業援外工作協調機制,推動設立單獨的農業援外資金,整合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等現有資源,鼓勵地方、科研單位、企業參與農業援外,推動形成農業援外一盤棋。創新援外模式,調動各方資源,拓展與國際組織、發達國家、私營部門、金融機構等的合作伙伴關系。加強管理服務,推動提升農業援外人員待遇,增加其工作積極性和獲得感。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重農評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电影小视频三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午夜一级国产经典欧美日韩 | 亚洲深夜福利网站 | 天堂aⅴ日韩欧美国产 | 日本在线免费观看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