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篇大文章,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看,涉及城鄉關系;從解決矛盾角度看,涉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大問題;從未來發展前景看,涉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的發展路徑選擇。
一、從稅制改革看城鄉關系
稅制改革事關工農城鄉關系。中國是農業大國,幾千年以來,通過農業稅賦的征取維持國家運轉,一直是重要的國家制度安排。直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時期內,農業稅以及衍生的農業特產稅、牧業稅等都是國家稅賦的重要組成。事實上,對農業征稅或免稅體現了農民與國家的關系。通過稅收制度的變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觀察工農城鄉關系的變化。從城鄉關系的中國實踐看,有三個階段。一是2006年前,農業稅征收史長達2600年。即使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長時期內,戶籍制度、工農產品剪刀差、農業稅征收強化了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機制,也是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根源。不論人民公社時期,僅從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農業稅負以及不合理攤派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達到歷史高點。嚴重時,包括集體提留、攤派提留往往達到農民收入的5-10%左右。1998年全國農業稅費負擔高達1360億元,農民人均稅費負擔153元,占當年農民人均出收入2162元的7.1%。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業稅捆綁的負擔過高,導致的農村極端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地損害了工農城鄉關系。二是2006年以后,國家終結了農業稅征收,工農城鄉關系由過去的城市工業剝奪農業農村轉變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城鄉關系大為改善。2012-2020年僅脫貧攻堅投入總量達13萬億,其中各級財政投入達1.6萬億。從“剝奪”到“反哺”的轉變,充分反映了工農城鄉關系的巨大變化。三是2017年以后,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著眼于把城市與農村視為平等的有機整體,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享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為實現共同富裕夯實基礎,創造前提。
二、從農民收入看縮小差距
鄉村振興要求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共享是要求。從富裕來看,我國GDP總量和人均GDP已有充分前提。但從共享來觀察,挑戰巨大,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工農城鄉之間巨大的收入和財富差距。一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2020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131元,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3834元,城鄉之間的收入絕對差為26703元,相對收入差距仍維持在1:2.56的高位。這意味著相對于1978年城鄉之間1:2.56的差距,40多年間時而縮小,時而擴張,但城鄉收入差距又回到了歷史起點,需要我們高度關注。若考慮到城鄉居民巨大的財產性收入差距,則挑戰更為巨大。二是農民收入區域差距明顯。2020年農民收入最高的上海為34911元,最低的甘肅為10344元,區域差距高達1:3.38。三是糧食主產區2020年除了江蘇、山東和遼寧外,其余10個省農民收入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特別是從消除了絕對貧困后的相對貧困標準看,財經研究院材料引用世行標準,收入少于經濟體平均收入1/3的社會成員為相對貧困人口,OECD提出以全體居民收入平均數的50%作為相對貧困標準。2020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為32188元,50%為16094元。按這個標準,中國去年有12個省的農民收入低于此標準,屬于相對貧困人口。其實,按近日發布的《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表述,14億多中國人中有4億多是中等收入群體。反之,則有9億多是低收入群體,其中絕大多數是中西部地區農民。就此,關注農民收入,關注怎樣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是重中之重。
三、從共享發展看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時代話題。我們講一次分配靠市場,二次分配靠政府,三次分配靠道德。盡管稅制改革屬于二次分配范疇,但一次分配是基礎,是起點。就此,讓農民共享發展,首先要在一次分配上做文章。對此,我的基本看法是要在“理念、行動、樣板、舉措”四個關鍵詞上下功夫。
一是“理念”。在國家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領框架下,把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置于重中之重,統籌布局,使之成為國家行為。以兩個“快于”即農民收入繼續快于經濟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經濟欠發達地區和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快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民收入上不去,城鄉收入差距不縮小,中等收入群體不可能壯大,共同富裕目標基礎一定不牢固。當然,考慮到中國國情農情,實現共同富裕要有歷史的耐心,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的估計。
二是“行動”。建議中央及各地明確新時期農民收入增長目標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目標,圍繞農民收入問題制定相關行動計劃,特別是要將縮小差距作為戰略性目標和約束性要求。以10年或15年為期量化、細化,設目標、明要求、探路徑。比如在2035年前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1:1.5左右,到2050年縮小到1:1.2左右或更小。長期目標有約束性,年度目標保持足夠的彈性。
三是“樣板”。樹立農民增收、縮小收入差距的典型。近年來,我國不少地區致力于城鄉融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在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涌現出大量先進經驗與典型案例。要認真總結、推廣這些地區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區域的農民增收提供參考范本。
四是“舉措”。聚焦四個方面,創造一次分配中收入持續增加的外部環境,優化二次分配中收入穩步提升的保障機制。增加農業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改善生產條件,降低生產成本,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延長產業鏈,保障供給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增加非農收入。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到效率更高的領域和部門就業,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以縣域經濟發展為中心,統籌資源要素,支持農村創新創業,加快鄉村經濟多元化。鼓勵發展家政、養老、護理等生活性服務業和手工制作等特色產業。支持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形式靈活就業。增加財產性收入。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盤活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農民收益。探索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退出轉讓價格形成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和所得。保障轉移性收入。加大對農民直接補貼力度。完善重要農產品生產者補貼制度。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收入補貼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加強農民生活兜底保障,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要更加注重向低收入群體、脫貧地區和糧食主產區以及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完善考核機制,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約束性指標,在政府績效考核中落實相關要求。
總之,共同富裕是篇大文章,要以農民收入增長為關鍵點,以城鄉融合發展為突破口,開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奔向共同富裕目標新局面。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