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福利關系農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村社會福利的支持力度,為農村老年人、兒童及“三留守”人員等特殊和困難群體提供經濟、社會和人文關懷,農村社會福利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補齊農村社會福利短板,還需在哪些方面發力?記者采訪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玲。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變化,我國針對農村困難群體的社會福利政策也在不斷豐富和強化。”朱玲介紹,比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瞄準幫扶對象,發揮兜底作用;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上學可減免費用,就醫報銷比例高于平均水平,還可享受大病救助。中央、地方政府每年安排資金,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等。
“十四五”時期,我國持續完善農村社會福利體系。“社會福利制度從重點人群救濟型向普惠型發展,福利標準也有所提高。”朱玲舉例說,如兒童福利保障對象從孤兒逐步拓展到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兒童和其他困難家庭的兒童等。各地殘聯也相繼提高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標準。
針對農村的“三留守”問題,朱玲表示,當前大多數村莊的常住人口規模遠不及戶籍人口,高齡老人、嬰幼兒的照護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朱玲認為,加快補齊農村社會福利短板,應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角度一體化推進。一方面,保障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享有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為他們創造穩定融入城市的條件。另一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社會事業向農村延伸覆蓋。同時采取返鄉創業就業等支持措施,吸引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發展鄉村富民產業,讓鄉村成為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要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朱玲建議,農村社會福利制度建設要以扶老、愛幼、助殘等為重點,切實增強社會保障服務能力。加大農村福利院、健身廣場、幼兒園等設施建設,搭建互助養老之家、“四點半”課堂等平臺,加快農村社會福利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同時,增強鄉村人力資源供給,培養組織社工隊伍、社區志愿者,滿足困難群體的營養養育、康復訓練、繼續教育等需求,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優質服務。
做好農村社會福利工作,需要發揮社會各方力量作用。朱玲表示,一些公益組織在老幼照護、援助工傷殘疾人和職業病患者等方面都積累了有益經驗。如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將山村幼兒園和入戶早教服務相結合,既促進了留守兒童的早期發展,又為留守婦女創造了就業機會。應促進政府公益性服務和市場社會化服務協同發力,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農村公益慈善事業。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22年4月15日第19版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