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通貨膨脹、主產國氣象災害等因素影響,國際糧食價格不斷上漲。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人口大國,應對全球糧食市場變化,應從國內穩產保供出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努力實現穩產增產。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利用水資源。發揮大國體制優勢,開展重大專項研究,攻克種業“卡脖子”技術。提升農業智能裝備技術與服務水平,實現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提高糧食生產智能化、精準化水平。健全有利于銜接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堅持綠色生產,保護生態環境,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與農業碳減排提供抓手。構建有利于加快科技攻關的機制體制創新,進一步明確農業產業發展背后的技術特點,區分共性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和前沿創新技術,創新研究體制,在組織、資金、人才、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方面配套相應政策。
完善國內糧食與重要農產品物流、倉儲與應急體系建設,努力實現保供應。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加強糧食與重要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建設幾條糧食與重要農產品物流通道和物流產業園。加快國家糧食與重要農產品交易平臺建設,促進產銷銜接。改革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健全中央與地方儲備,政府與社會儲備互為補充的儲備體系,增強糧食儲備治理能力,優化儲備規模、結構、布局。完善國內糧食與重要農產品供應鏈應急體系建設,繼續在大中城市和易發生風險區域,增加應急加工、物流、倉儲企業名單,確定各單位包括街道應急工作人員的名單,制定應急方案與啟動制度。
加強我國糧食產業鏈條的經濟韌性,努力實現“應對有余地”。對于突發局部農產品供應風險,可以通過啟動市場和政府儲備進行調節,這需要確定重要農產品類別,并提高儲備水平和輪換能力。建立重要農產品進口替代產品方案和啟動細則,并通過締約特殊的貿易協議,保障重要農產品在主要進口來源國的豁免權,最大限度減少國際政治對農產品進口的影響。從長期看,應對極端事件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的風險,還應當有應急可用的耕地儲備,例如通過制定細致的啟動與實施方案,在特殊情況下將非糧化耕地、水面、菜地迅速轉化為耕地的能力。建立國際國內聯動的糧食與重要農產品預警應急體系,監測重要農產品國際市場供需與價格變化,劃分進口風險等級,制定應對預案。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努力實現“主動應對”。深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糧食企業或地方政府合作,一方面通過共建糧食倉儲與物流體系,逐步形成部分調劑國內糧食與重要農產品供銷的緩沖區,提高共同應對國際糧食市場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與沿線國家的農業生產和技術合作,提高這些國家谷物、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供應能力。加快糧食與重要農產品的全球產業鏈布局,積極培育大型跨國糧食企業,探索開展糧食與農產品生產、倉儲、加工等跨國經營模式,通過貿易合作、產業投資等多種形式,拓展國際糧食供應網絡。進一步開拓國際物流通道,鼓勵跨境運輸企業建立合作聯盟,完善采購、倉儲、運輸和配送等功能。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加強南南經貿合作,推進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或機構的合作,倡導和共同打造國際糧食安全合作新平臺,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提供中國智慧與方案。
(作者系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重農評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