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苑鵬: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不懈探索

[ 作者:苑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10-20 錄入:王惠敏 ]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領導中國人民不懈地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作為全球最大的農業大國,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和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都是在農村,習近平《論“三農”工作》以大歷史觀系統論述了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意義、基本內涵和制度保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演進

小規模家庭經營是中國農業的本源性制度。中國自戰國逐步發展出以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小農制度,這一體制延續了兩千年之久。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納入以西方資本主義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新體系,陷入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黑暗境地,開始走上被動式的“應變性現代化”道路。農業發展出現無增長的“內卷化”,傳統鄉土社會解體,地主階級主宰了農村的經濟與政治。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自己的路”,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最終推翻封建專制幾千年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但1949年的中國人均占有糧食只有209公斤,文盲率約80%,人口預期壽命僅為35歲,“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全面確立了土地小農所有制。上世紀50年代,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總目標,隨后全面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戶籍管理制度、以及人民公社體制,確保國家擁有強大的資源調配能力,保障工業化的原始積累來源,順利推進工業化進程。到 20 世紀70 年代末,新中國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但這種以工業化為導向的一元化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造成工農業嚴重的不均衡增長,城鄉關系和工農關系嚴重扭曲,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1978年,中國的工業和農業總產值分別約是1952年的12倍和3倍,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達84.2%,農業勞動力仍占總就業勞動力的70%,城市化率僅有17.9%。

二、改革開放以來不懈探索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強調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看到中國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兩個重要特點,實現四個現代化,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他構想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三步走”戰略,首先擺脫貧窮落后狀態,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后被寫入了黨的13大報告。

1997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續寫了“三步走”戰略,提出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年翻一番,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黨一百年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世紀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向后期的過渡階段,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指出,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2012年黨的18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三、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歷史重大判斷,并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走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的行動指南。2021年,中國農業在GDP中的比重降到7.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4%,城鎮化之勢不可逆轉。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困惑乃至懷疑,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要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樹立大食物觀,牢牢守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同時他也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樹立大食物觀,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分區、分類推動鄉村振興。針對當前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不平衡的突出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中國幅員遼闊,縣域的區位條件、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差異大,當前中國的縣域經濟發展大體形成了大中城市輻射的城鎮化區域、大宗農產品生產為主的傳統農區和納入國家生態保護功能區等三大類地區。以縣域為載體推動鄉村振興,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分類、分層次扎實推進。在工業化、城鎮化相對發達的縣域,應加快建設縣域現代產業體系,率先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區的縣域,應不斷加速農產品全產業鏈建設水平,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在國家生態功能區的縣域,應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促進“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產業和新業態,促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縮小城鄉差距。  

加快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小農戶經營將在中國社會中長期存在,這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前提。當前留在農村務農的小農戶存在老齡化、低學歷化、兼業化以及土地經營超小規模化等突出特點。實現小農戶的現代化轉型、促進農民全面發展是走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重中之重。應繼續堅持深化農村改革,加速培育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有效發揮其社會分工下的規模效應、勞動替代效應和技術效應,促進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同時不斷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加速小農戶的非農化轉移和城鎮化進程。

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黨領導下的鄉村“三治”融合治理機制。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是中國式現代化一次新的發展觀的革命,探索構建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為本、法治為基、德治為輔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機制,不斷強化農民的主體性參與,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動力機制和組織保障,通過踐行“三治融合”,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踐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目標,全面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特色農業賦能農戶增收長效機制構建研究”(21&ZD091)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2022年09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 | 女教师巨大乳孔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激情视频激情国产 | 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sm |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