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推文根據2022年11月5日北大-林肯中心成立十五周年系列論壇之一“雙碳目標下中國城鎮化路徑:前沿思考”主題報告整理而成,經報告人劉守英教授審閱。
摘要:當前,我國鄉村困局反應在“人、業、住、地”四個方面。我國需要在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基礎上,從單向城鎮化向城鎮化與鄉村建設相結合轉變,要構建都市圈的城鄉融合,要以土地為核心完善農村要素配置改革。鄉村振興要提高單位土地回報率,促進農業生產要素重組與升級;以農地三權分置改革、集體建設用地再配置和宅基地改革為核心重構農村土地配置;吸引高端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構筑村落新形態。
黨的二十大做出了“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部署。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阻礙了雙碳目標的實現。中國農作物每公頃化肥施用量達506.11千克/公頃,農藥使用量為10.3公斤/公頃,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大約占農村能源總消耗的55%。農村使用散燒煤,是造成大氣污染和霧霾的主要原因。農村生物質的低效處理方式,我國秸稈年產量大概8億噸,露天焚燒,造成空氣污染。固定廢棄物和垃圾沒有有效的資源化利用。農村大概每年有將近1億噸的廢棄物,主要是農村的生活垃圾和生畜的糞便,帶來能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因此,實施雙碳戰略需要根本改變農業發展方式和鄉村形態,積極推進鄉村融合和鄉村振興。
一、城鄉中國格局下的鄉村困局
當前,我國鄉村困局體現為大歷史轉型下鄉村系統的功能失衡和活力喪失。具體來說,鄉村困局反應在“人、業、住、地”四個方面。第一,農民面臨著差異化代際困境。農一代逐漸老去,在全社會老齡化壓力增大的當下,他們要如何體面的老去是其面臨的問題。農二代不改離土、出村、不回村趨勢,但不徹底的城鎮化讓他們的歸宿未定。農三代積極進入城市,但面臨著大批農三代不愿再于城鎮落戶(圖1),使他們無法享受同等城市權益。
圖1 中國城鎮化兩率差
第二,農村產業凋敝是農村凋敝的根源。鄉村產業多樣化面臨巨大困難,農村產業單一化趨勢越來越顯著。農業生產回報率低下(圖2),規模越大、投入越大,越虧。此外,受制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城市的優質生產要素難以進入農村,農村產業發展的外生動力不足。
圖2 農業生產回報率持續走低
第三,農村住房條件亟待從根本上根本改善。鄉村土地利用缺乏規劃指引,加上大量農民進城帶來的鄉村空心化致使鄉村所建造的房屋利用率極低。農村宅基地流轉尚存在制度性阻礙,使得農民宅基地無法發揮財產性功能。住房財富積累的差異是城鄉財富差距的根源。
第四,鄉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農二代和農三代進城使得生產能力較弱的老人支配耕地。農業規模戶同樣存在不盈利的問題。蓋房占地、墳地越來越奢華、宅基地使用無序等問題導致鄉村發展無地可用,新產業無法獲得所需的空間資源。
二、城鄉形態再審視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城鄉形態對于我國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城鄉人口遷移產生逆城鎮化趨勢,城市中心成為人口凈遷出地,郊區成為凈遷入地。中心城區與郊區的收入差距扭轉,發展最好的郊區人均收入高于發展最好的城市中心地區(圖3)。鄉村經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表1)。
圖3 1985-2020年美國都市核心區與郊區的人口凈遷入情況
表1 1974-2015年 美國非都市縣主要類型
參考美國的城鄉形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城鄉融合的內涵:(1)城市和鄉村之間存在一個連續的層次;完全農村地區和完全城市化地區之間存在一個以連續等級呈現的連續體;(2)鄉村和城市之間并非相互對立,而是相互聯系;(3)鄉村和城市之間沒有優劣,僅僅是發展程度的區別和功能的分別。城鄉融合的表現:(1)農村地區出現變化。鄉村工業、服務業、非農人口出現在鄉村、社會設施和自然設施的融合;(2)城鄉社會特征重疊,城鄉邊界模糊;(3)城鄉關系的變化。一是鄉村功能變化,鄉村不僅是食物的重要生產地,同時也是提供公共品的重要場所。二是城鄉關系由對立競爭轉為融合互補。三是空間相互依存性將鄉村納入經濟和文化主流。城鄉融合的主要特征:(1)人口向郊區和鄉村流動。城市中心不再是人口遷移唯一的目的地,廣闊的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是人口遷移的新方向;(2)城鄉經濟相互依存;(3)城鄉產業結構差異減少。鄉村產業結構非農化、多樣化趨勢明顯,鄉村產業結構趨同于城市地區;(4)城鄉收入水平縮小。城鄉之間收入水平、幸福感、生活質量差距不存在天壤之別。
三、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路徑
面對當前的鄉村發展困局,對標城鄉融合的要求,我國亟需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探索城鄉融合的路徑。首先,應摒棄兩極分化的舊思維,從單向城鎮化向城鎮化與鄉村建設相結合轉變。二要構建城鄉融合區域作為新的空間載體。具體來說,要構建都市圈的城鄉融合,大城市郊區與城市區的融合以及縣城及其延伸區的融合。三要以土地為核心完善農村要素配置改革。完善以都市圈為尺度的土地功能和空間內配置,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權利體系以及土地市場。同時,在當前農村發展存在困局的情況下,我國需要在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路徑。鄉村振興主要存在以下四個路徑。第一,推進農業生產工業化以提高單位土地回報率,促進農業生產要素重組與升級。第二,以農地三權分置改革、集體建設用地再配置和宅基地改革為核心重構農村土地配置。第三,吸引人口回流,吸引高端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第四,基于村莊形象、村落半徑變化、村落功能、基本公共服務、老齡化、鄉村文化等方面構筑村落新形態。
整理人:張培風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大林肯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