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從聚焦糧食安全到在糧食安全基礎上樹立大食物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居民食物結構變化以及全球食物安全形勢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大食物觀的概念內涵、重要意義及實踐探索,還須持續深入地學習與思考。
科學理解大食物觀的概念內涵
“大食物觀”是與“糧食觀”相對而言的一種食物安全觀,也是在糧食安全戰略基礎上拓展升級形成的食物安全戰略,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從食物種類角度看,大食物觀所涵蓋的食物不僅包括我們過去一直強調的“主食”——糧食,還包括多種重要的“副食”,如蔬菜、肉類、禽類、水產品、蛋類、奶類、干鮮瓜果等。樹立大食物觀,意味著要增加食物保供種類,構建品種結構更加豐富多樣的食物供給體系。
從食物來源角度看,在大食物觀理念指導下的食物產地不僅有耕地,還有森林、草原、海洋等多種資源空間,不僅來自傳統的農作物、畜禽、水產等資源,也包括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樹立大食物觀,意味著要擴大食物來源,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等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
從農業結構角度看,大食物觀不僅要重視和支持保障“米袋子”“菜籃子”等生產任務要求的農業產業,而且也要著力發展保障“油瓶子”“奶罐子”“肉案子”“果盤子”等重要副食品的農業產業。樹立大食物觀,意味著要樹立大農業觀,健全完善對生產食物的農、林、牧、漁等各行業的支持制度,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促使區域大食物產業充分發展、協調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良性循環、綠色發展,促進農業食物生產系統可持續轉型。
深刻認識樹立大食物觀的重大意義
第一,更好地滿足我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數據,近年來,全國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量中,蔬菜與谷物的差距逐漸縮小,2020年食用油、蔬菜及食用菌、肉類、禽類、水產品、蛋類、奶類、干鮮瓜果類、食糖等的合計消費量約為谷物消費量的1.9倍。可見,許多副食品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日常剛需型重要食物。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大農業、大食物”觀念;之后“樹立大食物觀”被寫入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現在,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今后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強調樹立大食物觀。
由此可見,樹立大食物觀是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到新階段后,根據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變化提出并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樹立大食物觀,意味著我國要建立更高質量的食物供給體系,不僅保基本,也保多樣性,不僅讓人民吃得飽,還要實現膳食結構均衡合理、營養健康,對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更有力地保障我國食物供給安全。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730.6億斤,比上年增加73.6億斤,自2015年以來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事實勝于雄辯,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并且讓十幾億人口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有力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之問。但是我國人口總量規模大,耕地人均擁有量少,糧食供求處于緊平衡態勢,今后隨著城鎮化繼續發展,糧食生產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將更加趨緊,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還將增大。樹立大食物觀,多途徑開發、多產業協同拓寬食物來源,增加食物種類,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可以減輕糧食安全的壓力,更有力地保障我國食物供給安全,使我國食物供應鏈更為強勁、更具韌性,對我國構建更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系統,實現長期食物供給安全具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
第三,為合力應對全球食物安全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力量。
近年來,疫情、極端氣候、地緣政治沖突等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對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嚴重沖擊,導致全球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明顯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五個國際組織聯合發布的《2022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2021年,全世界受饑餓影響的人數已達8.28億,比2019年疫情前增加1.5億。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城市化發展,供需形勢將更為嚴峻,食物安全是人類要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因此也是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發展議題。
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目標2旨在“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包括到2030年,消除饑餓,確保所有人全年都有安全、營養和充足的食物,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等具體目標。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關注和支持的重點也不僅是糧食安全,還包括營養需求和膳食結構合理性等問題,是涵蓋更廣泛的食物安全概念。我國在實現糧食自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對世界糧食安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樹立大食物觀,概念內涵與國際視角更趨一致,有助于深化國際參與度及國際合作,也有利于在更多方面開展中國探索實踐,為合力應對全球食物安全挑戰,實現聯合國消除饑餓、改善營養狀況、促進可持續農業等目標,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準確把握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原則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各地區正積極探索踐行大食物觀,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幾個重要原則:
一、保障生態安全是前提。
地球上絕大多數植物源及動物源食物的生產,都高度依賴于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而自然環境各系統是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且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產出能力等都是有限度的,短期內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的問題往往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踐行大食物觀,要求向各類國土資源要食物,必須有限度地取、有節制地用。無論開發利用方式的選擇,還是種植養殖規模、密度的確定等,都應以保障生態安全為前提,嚴格保護資源環境,不能過度開發利用。要充分遵循自然規律,尊重生物生長的生命周期規律,重視自然資源的休養生息,著力推行綠色、循環等開發利用方式,促進農業食物生產可持續發展。
二、保障糧食安全是基礎。
踐行大食物觀,并不意味著糧食就不那么重要了。目前在一些特大超大城市,僅蔬菜的消費量就已經超過糧食,菜、肉、蛋、奶、果等的合計消費量更是明顯超過糧食,呈現主食不主、副食不副的消費格局。但是,糧食是滿足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剛需型食物,即使消費量下降,但戰略地位不可動搖,就如同空氣、水等一樣,一旦短缺,就會引發嚴重危機。糧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根基,是大食物觀的基礎。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而言,任何時候、任何地區都不能忽視糧食安全。因此,踐行大食物觀,仍要把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切實保護好糧田,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基礎上,保障重要副食品有效供給。
三、因地制宜發展是依據。
踐行大食物觀,并不是各地區都要建立大而全的食物生產體系、生產結構,最重要的發展依據是因地制宜。在完成“米袋子”“菜籃子”生產任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他可調節、可開發的國土資源,根據區域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結構,擴大食物來源,構建多元化的農業食物生產供應體系。充分依托本地農業食物生產的基礎與優勢,根據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和消費偏好等,重點發展具有地方優勢和特色的農副食品種植和養殖業。此外,各地區可根據區域自然、經濟、社會、技術等資源條件,積極探索農業食物生產的新技術、新方式,開拓農業食物生產的新空間、新資源。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觀新聞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