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就全轄區人口開展了一次養老保險參保和養老金發放情況的摸底大調查,為政府相關決策提供準確數據參考。轟轟烈烈的調查之下,潛藏著政務數據管理方面存在的機制性問題,需要引起上層關注。
“運動式”的數據采集
為得到一手真實數據,調查任務下沉至鎮村兩級開展,要求根據戶籍信息逐戶逐人詢問情況,同時收集相關佐證資料(個人手持身份證和社保卡照片),并由調查對象簽字并登記電話號碼,最后根據鎮村兩級書記簽字確認后的紙質版信息進行電子版錄入,再導入信息系統進行統計。這種“運動式”的數據收集方式,最大程度上確保了數據的真實性,為政府精準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大量的電話號碼、身份信息、住址等個人隱私的填報和錄入,佐證照片的拍攝和采集,增加了公民的隱私泄露風險,而系列工作所必須花費的近一周時間和大量人力投入,也極大增加了基層負擔和政府決策成本。
警惕“數據信任危機”
在信息化政務系統全面普及的當下,緣何要依賴于如此原始的方式來收集數據?分析此項工作后不難發現,它所涉及的信息來源關系到多部門,具有多渠道采集的特點(如關系到停止養老金待遇發放的關鍵依據“死亡時間”,存在民政、衛健和公安3個部門數據來源),由于部門間數據管理體系相對獨立,當不同來源的數據在大數據比對時出現差異,同時又缺乏判定數據真實性的依據時,全體數據的質量便會遭到質疑,最終只能訴諸于基層進行人工全面核查。如若此類“數據信任危機”得不到解除,在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下,政務數據需求將愈加頻繁多樣,僅僅依賴于此種“運動式”的數據采集方式,將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政務數據需求。
數據信任亟待建立
在此次信任危機出現之前,政務數據并非不存在真實性問題,只是在數據使用相對獨立(如僅供部門內部使用)時,其真實性未曾受到挑戰和質疑。當前某些工作需要部門間數據綜合應用時,才在大數據比對中將這種“不可信”推上了臺面。要建立起數據信任,必須化“運動式”為“常態化”,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改變和完善,建立起一套從采集、管理和使用全流程都具有可信保障的數據管理機制。
一是要明確數據采集的“守門人”。各部門應當依據“管行業管數據”的原則,承擔分管行業的數據采集責任,并對數據真實性做好核查。對于可通過多部門多渠道收集的數據,要以方便群眾為原則,采用“首報負責制”,由群眾首次申報的部門負責核實和采集。
二是要裝好數據變更的“記錄儀”。強化數據管理系統內的全流程監管,數據管理系統應當對數據變更(包括時間、申報人、原由、經辦人、佐證材料等)進行詳細記錄,讓數據變更過程清晰、明了、可追溯,保障數據管理過程中的真實性。
三是要拆除數據使用的“隔離帶”。打通部門數據在使用上的壁壘,增加跨部門大數據分析比對的應用,在使用中發現和修正數據誤差,進一步提升數據質量,增強數據可信度。
(作者系湖南省臨澧縣修梅鎮副鎮長;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