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端牢中國飯碗,良種是關鍵。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湖南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種業是基礎,也是突破口。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對于種質資源保護、種業科技創新、新品種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分別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種源安全和種業振興,叮囑“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當前,我國糧油作物、畜牧水產、園藝等種業領域,存在核心種源受制于人的隱患;現代生物育種與智能育種方面的許多核心專利主要控制在歐美發達國家及其跨國種業巨頭手中,存在被“卡脖子”風險。全球種業已進入新一輪科技革命,種業科技創新競爭日益激烈。種質資源演化規律研究、基因組學等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深入,生物育種、智能育種技術深度融合、蓬勃發展,為種業顛覆性、引領性、前沿性關鍵技術創新奠定基礎。與西方種業強國相比,我國在創新機制、平臺建設、前沿研究等方面相對滯后,種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存在諸多挑戰。
湖南種業產業國內領先,產業支撐體系健全,在打好種業翻身仗中理應擔當作為、奮勇爭先。湖南是魚米之鄉、農業大省,自古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糧食、油料、棉花、生豬等主要農產品享譽全國,還是有名的茶鄉、桔鄉。水稻、玉米、雜交谷子、辣椒等商業化育種規模及水平國內第一,全省種子企業400余家,其中3A級種子企業24家,占全國總數的20.5%;隆平高科名列中國種業首位、世界種業八強;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等企業的商業化育種、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種業關鍵共性技術服務能力國內領先。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湖南得天獨厚的育種環境和人才資源優勢。
氣候條件獨特。湖南四季分明,不同時期溫差大,大多數時候濕度高,或炎熱難當,或寒氣逼人,有利于農作物品種抗病抗逆性篩選。因此,在植物育種界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觀點,凡是在湖南表現好的品種,在中國其他地方都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在其他地方表現好的品種,在湖南不一定表現好,大家公認湖南是我國開展抗性育種創新的“黃金寶地”。
人才科研優勢突出。湖南聚集了以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及官春云、印遇龍、劉少軍、劉仲華、柏連陽、吳義強、單揚等8位院士為代表的4000多位種業科研人員。擁有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師范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湖南省林業科學院等一批生物種業創新能力突出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建有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木本油料資源利用3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種業研發創新平臺。
種業資源庫豐富。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3萬余份;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湖南分庫建設項目落戶長沙并啟動建設;湖南擁有全球資源最多的辣椒種質庫和首個油茶國家級資源庫、油桐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紅花檵木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國家楊樹種質資源庫,建有國家級地方豬資源場5個、國家級保護區1個。
湖南地處中部,地形地貌為“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典型的山區省。從種業安全的角度來看,湖南建設國家種業創新高地區位優勢明顯。同時,已有的種業資源、人才及科研基礎,為打造世界領先種業創新高地創造了更為關鍵的條件。下一步,應該立足種業,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更加充足的源頭活水。
地里尋寶,搜集、保存、鑒定、評價、利用好經過湖南環境考驗過的優質種苗。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著名柑橘學家鄧秀新院士認為,農作物一般都是順境出產量,逆境出品質。農作物在順境中以原生代謝為主,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在逆境中以次生代謝為主。次生代謝中會產生許多有利于人體身心健康的物質。一些有獨特醫療價值的名貴中藥材,都生長深山老林懸崖峭壁的石縫中或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經過無數次生代謝,才成為療效顯著的名貴藥材。也由此,湖南這片土地上進化產生了許多名優農產品,如黃金茶、樟樹港辣椒、江永香芋等。湘西保靖黃金茶,從養在深山人未識,到“一兩黃金一兩茶”,就經過了種源搜集、保存、鑒定等流程,成為規模種植的優質茶葉品種,目前,全省黃金茶種植規模已近百萬畝,綜合產值達百億元。
湖南是農業大省,農作物十分豐富,在幾千年的農耕歷史中,經過長期的自然篩選和人工選擇,形成了大量的抗生物脅迫和抗非生物脅迫的傳統抗性地方品種,湖南被我國育種界公認為進化農作物抗原材料最多的地區之一。不斷從田間地頭、高山斜坡、河岸塘底發掘良種,從水稻、辣椒、茶葉等優勢種業品種,拓展到全類別,可以為產業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種業保障。
讓優質種苗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帶旺農產品產業發展。岳麓山實驗室是湖南省推進種業創新、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標志性工程,應該高標準推進,改進科研條件,投入世界一流水平的儀器設備,建設好公共服務平臺,更好地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作出湖南貢獻;以院士工作室為抓手,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目前湖南已經形成了一個農業院士引領一個產業的良好局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育成了湘早秈、超泰米及湘晚秈等優質稻系列品種,成為湖南省及長江中游稻區的主栽品種;辣椒選育品種累計推廣面積約1.7億畝;湘云鯽2號等三倍體魚已在全國28個省市推廣養殖,生產優質苗種60億尾……水稻、辣椒、漁業、油菜等產業遍地開花,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趦瀯?,還應該充分挖掘產業潛力,助力地方做好“土特產”文章,最大程度縮短實驗室到田間的距離,最大限度延伸產業長度,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章。
向前沿科技進發,向種業企業要效益。不斷提高分子育種的技術水平,并進行推廣應用。用好大數據智能育種等研究手段,著力促進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和重大戰略性品種培育與產業化,打造分子育種、大數據智能育種共性技術研發共享區、種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重大戰略品種培育與產業化區;支持和鼓勵種業企業規模化發展,形成工廠化的工作流程,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種業公司中,美國企業占比不小。剖析美國種業經歷的深刻變化與轉型,與大型跨國公司進軍種業密不可分,不斷擴大的市場、顯著提升的銷量、越來越充裕的研發資金,為美國種業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植規?;姆N業公司,才有望實現育苗、篩選、試種、推廣、應用等流程的項目化,切實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
農業的前景在科技,科技的核心在人才。做好人才的梯度培養,形成院士—領軍人才—青年科研人才相互接續的人才鏈條。作為農業大省,湖南正因為具備一批年富力強且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業院士,形成了較為突出的農業科研比較優勢。未來,需要充分發揮“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不斷發掘人才、鼓勵人才,向種源研究進軍。培養一批扎根基層的農業成果推廣技術人員。優良的種源,實現從產品到商品的躍升,從個體到產業的集聚,需要解決規模化種植中各式各樣的具體問題。目前來看,凡是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得好的地方,都有一批專業的持續服務基層的技術團隊指導,提高這支隊伍的待遇,優化其工作環境,拓展其職業前景,對于農業成果轉化、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完善農業科研人才多元評價機制。農業科技創新絕非平地起高樓,實驗室的課題永遠來自田間地頭,研究的科研成果最終也需要回到田間地頭,尤其應該落實完善合理多元的人才評價體系,尊重農業科技規律,解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問題。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