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建設農業強國,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擦亮綠色底色,筑牢生態底盤,走好“點綠成金”強國路。
新階段農業綠色發展發生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確立其五大理念之一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2021年,《“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出臺,是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些都標志著我國農業綠色轉型進入新階段,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被提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農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農業實現綠色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在農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成為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發展導向由增產轉向提質。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國際公認安全線。同時,我國農產品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全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證單位超2.8萬家,獲證產品總數超5.9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我國農業發展目標和導向已逐步從“增產、增收”向“穩產、增收、可持續”轉變。
發展方式由資源環境消耗型向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轉變。近年來,我國在耕地資源保育、污染減排、農業高效節水、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7年保持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農膜回收率穩定在 80%以上。高投入、高產出、高排放的農業發展方式逐漸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型發展方式轉變。
農業綠色發展的工作抓手向協同推進“減污增綠、降碳增匯”轉變。“十三五”時期的農業綠色發展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抓手。“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農業綠色發展工作抓手逐漸從單兵突進轉向協同推進,在減污的同時做到增綠,在降碳的同時實現增匯。
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體系基本建立。一方面,法律體系不斷健全。相繼制修訂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了《鄉村振興促進法》,對農業綠色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另一方面,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出臺了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制定實施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不斷強化政策指導和規劃引領。
把握農業強國建設下農業綠色發展的著力點
生態低碳農業是我國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推動農業強國下的農業綠色發展,應聚焦以下幾點。
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要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圍繞資源集約節約、化學投入品減量、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綠色低碳化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提升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體系,通過標準引領、強化科技和裝備支撐,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綠色品種、綠色技術、綠色裝備普遍應用。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小農戶走上農業綠色發展軌道。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新階段,一方面,要圍繞全產業鏈解決農業環境污染突出問題;另一方面,要推動農村建筑節能化、農村能源低碳化、人居環境清潔化,鼓勵綠色居家、綠色出行、健康生活,擦亮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態底色。
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農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絕大多數的生物多樣性在農業系統。要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生物多樣性規律,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重點營造農田生態廊道,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制度,穩步恢復草原生態環境。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推進長江、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維護生物安全,嚴厲打擊非法引入外來物種行為,實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種防控攻堅行動。
協同推進農業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農業綠色發展與減排固碳具有高度一致性。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高秸稈糞便綜合利用水平,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聚焦水稻種植、動物腸道發酵、動物糞便管理、農用地管理、農業廢棄物管理、土壤碳匯等重要環節,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推進農業減排固碳等等。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要著力推進農業生態價值實現。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市場體系,讓農業綠色發展產生的生態紅利轉化為農業產值、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在政府層面通過縱向的轉移支付和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區域之間在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
在農業強國目標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
圍繞農業強國建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要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
強化綠色發展理念。要繼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實為行動自覺,把綠色貫穿到農業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全過程、全領域。堅持底線思維,把綠色發展放在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中考慮,處理好綠色發展和資源安全、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以及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
傳承弘揚農耕文明。我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上千年的農業精耕細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賦予了鮮明的文化基因。要賡續農耕文明,繼續發揮精耕細作傳統優勢,堅持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推動現代科技成果同傳統理念有機結合。
推動生態價值實現。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想要守護好綠水青山,就要讓老百姓得到利益。第一,提升生態農產品溢價,通過大力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提升行動等途徑,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第二,實現農業生態價值,因地制宜探索農文旅結合路徑,推動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全鏈條增收。第三,加快農業碳減排交易制度建設,構建促進農業減排固碳的制度體系和方法學理論,發揮市場配置碳匯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將更多利益留給農村和農民。
優化完善治理體系。要健全體制機制,通過明確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獎懲機制等筑牢農業綠色發展的制度之基,形成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綠色發展制度環境。此外,要因地制宜、科學治理,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政策執行過程中簡單化和“一刀切”,損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23年第8期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