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凌云: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下的鄉村振興探源——讀陳文勝《中國鄉村何以興》

[ 作者:凌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07-03 錄入:曹倩 ]

——讀陳文勝《中國鄉村何以興》

欣喜拜讀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教授新著《中國鄉村何以興》,再次激發我對鄉村振興學術研究興趣。同樣作為一名一直投入“三農”理論研究愛好者,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處在偉大的新時代,在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下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何把握大國鄉村的現代化趨勢與方向?又如何具體制定和實施鄉村振興的“路線圖”?陳文勝教授在著作里一一給予解答。

一、鄉村振興是推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

陳文勝教授在著作《緒論》中深層次分析和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首先,從歷史發展邏輯來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持“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導向,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了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時代使命。建設農業強國要基于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農業強國還要立足于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的優勢和特色,形成區域特色化、差異化的農業生產分工布局。

鄉村振興不是主觀隨意性,而是要體現它的本質特征和遵循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一是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陳文勝教授認為,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民群眾當家作主。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是建設農民自己的家園,理所當然要尊重農民意愿,制度的安排應突顯農民的主體地位。要注重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煥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二是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防止在實踐中演變為“大躍進”運動。推進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建設必須遵循鄉村發展的差異性與多元性,既體現自然環境方面,又體現地域人文方面。

三是走農民共同富裕之路。要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推進動力變革與制度變革。不斷推動集體所有制的單一實現形式向多種實現形式演變,不斷優化以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合作,并按要素分配的農村集體經濟。

四是推進率先在縣域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縣域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以村莊為腹地,是連接城鄉的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連接點。因此,縣域無疑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突破口??h域是最大的潛在內需市場,是最具活力的戰略發展空間,需要突破已有發展模式加速轉型。為此,需要強化縣城服務農民的綜合服務能力,突出鄉鎮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地位,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快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二、順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鄉村振興戰略趨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那么,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如何順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趨勢與方向?陳文勝教授認為,首先,要從全面現代化全過程的歷史進程來看鄉村振興的趨向。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性的歷史任務,不僅伴隨著全面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更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進程。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因勢利導,使鄉村振興成為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進程。

其次,要從農民的建設家園實際需要來看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農民主體地位為立場,站在屬于農民的鄉村,去聆聽農民需要什么樣的生活、需要什么樣的鄉村,給鄉村社會以充分的話語權、自主權,以激發農民的主體作用,創造真正屬于他們的生活,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主體。

第三,從傳統文化的傳承角度來看鄉村建設“記得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并反復強調要“記得住鄉愁”。我們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必須著眼于長遠,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村莊必然會成為現代社會具有最美好人居環境的地方,回歸鄉村、回歸自然是人類的本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必須順應鄉村文化的演進規律,傳承鄉土地方本色。不僅要讓現代文明融入鄉村的日常生活,發揮對鄉村文明的引領作用,還要包容鄉土文化的區域差異性和發展多元性,真正留住一方鄉愁。

第四,從城鄉人口要素流動的視角來看鄉村振興生產力發展關鍵要素變動趨勢。當下正處于中國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關鍵階段,存在不少的不確定因素。無論是在城市定居的農民還是常年在鄉村居住的農民,或是常年在城鄉之間流動的農民工,都處于動態的變化中,都在不斷發生結構性變化。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進程,是不穩定不規范的轉型,向逐漸穩定和規范的制度轉向。

第五,從鄉村功能定位來看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應該是發展農業產業。農業是鄉村的本質特征,是鄉村最核心的產業。特別是在當前復雜特殊的經濟形勢下,鄉村作為中國現代化的戰略后院,只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才能從根本上確保中國大居穩定,因此,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發展農業產業。我們要正確認識農業的特征,農業是永續產業,不可能像工業發展那樣快速轉型升級,要遵循農業自身發展規律。

三、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下的鄉村振興路徑

 一是注重統籌鄉村規劃。要立足全面現代化進程確定鄉村發展戰略定位。尊重村莊歷史變遷邏輯,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強化區域發展目標引領,進行整體規劃,需要為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景觀保護提供空間保障;發揮土地政策效應,激活鄉村內在動力;挖掘鄉村山水人文資源,突出地域特色;順應新發展格局構建,優化要素配置。

二是注重鄉村教育振興。應以城鄉二元結構中的鄉村與鄉村教育現實問題為立足點,以鄉村教育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目標、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為導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推進鄉村教育振興。

三是聚焦鄉村產業振興。要把農業作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最核心產業;重視小農戶的發展,解決小農戶作為鄉村振興這一最大短板問題;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找準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黃金結合點;推進社會化服務和品牌化戰略;樹立“大食物觀”,開辟農業發展新賽道。

四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懷敬畏之心;突出農民在鄉村文化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緊密結合;把制度建設作為凈化鄉村社會風氣的治本之策。

五是提升鄉村風貌。中國地域復雜,具有人口眾多和少數民族多的特點,鄉村風貌有鮮明的地域差異和民族差異,有各具特色的山水自然稟賦。推進鄉村建設,需要在村莊規劃布局、民居風貌引導、鄉村工匠培養等方面著力,形成具有不同人文特點、不同鄉土味道的鄉村風貌,為打造現代“富春山居圖”提供支撐。

四、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鄉村治理如何不僅影響鄉村社會的發展、繁榮和穩定,而且體現國家治理的整體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的進程。

在陳文勝教授看來,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基于歷史與傳統的“鄉村精神”而又不同于歐美國家的鄉村治理特征。當代中國鄉村治理演變的重要特征,就是治理目標從資源汲取向“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演變,治理模式從村民自治向“鄉政村治”“多元共治”演變,治理理念從傳統禮治向“依法治理”“復合治理”演變。推進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要高度關注和應對鄉村治理轉型過程中的多重風險。如,治理潛藏的風險、債務風險、政府公信力風險以及產業“失速”風險。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首創精神,尊重農民平等權利,尊重鄉村價值與自主發展。二是做好鄉村職能定位。把強化政治建設作為根本要求,把著力經濟建設作為中心工作,把推進文化建設作為長久之策,把加快社會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把突出生態建設作為戰略取向。三是加強作風建設和為基層減負。從根源上解決影響鄉村基層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加快推進精兵簡政以減輕基層政府財政壓力。四是推進鄉村治理多重轉變。職能邊界要從屬地管理向職權管理轉變;公共產品供給要從政府目標主導向農民群眾最現實需求主導轉變;治理機制要從單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轉變;考核導向要從注重工作過程向注重工作結果轉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從注重領導群眾向同時注重發動群眾轉變。


(作者系哲學博士,高級研究分析師。主要研究方向:縣域經濟、鄉村振興、基層黨建、金融安全等。工作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国产美女在线速度快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成人综合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