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現象代表的城鄉相對價值的變化,是我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變化。未來,鄉村的資源會進一步稀缺,依托稀缺資源發展鄉村新業態,更有可能吸引年輕人回流參與鄉村經營和建設。”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小云日前在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專家咨詢座談會暨專家智庫啟動儀式上表示。
在接受南方+記者專訪時,李小云進一步分析,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應當建立在現代化進程進一步發展的語境中,應當尊重農業人口逐步減少,農業農村GDP比重逐步下降的客觀規律。廣東可通過實施“百千萬工程”打造一批建設良好、經營有效的示范村莊,讓鄉村居民在更優化的第一次分配中享受體面的生活。
一、確保留在鄉村的人能夠體面地生活
南方+:在脫貧攻堅階段,您在云南的實踐創造了“河邊村模式”,其中有何成功經驗可以復制推廣?
李小云:我在云南三十多個村莊開展鄉村建設實踐,經驗表明,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確保農民為主體,核心要義是讓留在鄉村的人體面地生活。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河邊村的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們發現,農民的主體性表現在農民是決策主體、建設主體、經營主體和受益主體。
因此,拓展鄉村新的經濟空間,發展新的業態,其目的不在于鄉村經濟數據的單純增長,根本在于留在鄉村的人不僅有事做,還要愿意做,而且還能掙到錢。這是農民為主體的核心。
今天,鄉村的功能已然發生了變化,鄉村振興是要激活鄉村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糧食安全、農民的收入、自然資源的保護和農耕文化的保留。所謂的鄉村衰落,恰恰是指這四個方面功能的衰落。
但是,國家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并不意味著農業的重要性下降,也不意味著鄉村產業被弱化。相反,凡是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農業都是發達的,很多這些發達國家本身也是農業強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同步提升。
從實際情況看,廣袤的鄉村地區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守護綠水青山、承載農耕文化等多元功能,在現代化進程中,這些功能不僅無法被替代,反而會愈發稀缺。我們在云南、湖北等地圍繞這些功能設計鄉村產業,實現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社會發展處于全國的前列,這些成功路徑也有望在廣東復制推廣。
南方+:產業振興是“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內容,您認為廣東的鄉村產業體系應如何進一步優化?
李小云:廣東的城市化、人均收入等指標都處在全國前列,這一發展格局決定了廣東具有巨大的城市動能。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跨區域和國際化的城市動能。如何將這一動能有效地轉化為廣東鄉村振興的動力,是思考廣東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同時也應注意到,廣東的很多鄉村都面臨老齡化、空心化和缺乏勞動力的挑戰,因此,推動鄉村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很好地應對老齡化的矛盾,很多服務類的產業反倒適合老齡化的鄉村的需求,同時也有利于吸引有文化的、年輕的勞動力返鄉創業。
廣東鄉村生態環境優美,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完全可以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在鄉村開展休閑、娛樂活動,一段時間來的“逆城市化”現象實際上是鄉村相對價值提升的結果。廣東的鄉村可借此機會把高品質的養老、休閑度假、研學、旅游建在廣東的鄉村,可以推動鄉村振興動力的轉化、農民收入來源的豐富,并為縣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將巨大的城市動能轉變成鄉村振興的動力,應該成為“百千萬工程”發展鄉村產業的關鍵所在。
二、使農民在村莊經營第一次分配中獲利
南方+:在您過往的豐富實踐中,改善村莊人居環境、興建基礎和公共設施往往是村莊擺脫貧困的關鍵一環,相關工作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
李小云:我們在全國各地的實踐中發現,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措施不僅是一般性的鄉村發展項目,更可按照經營鄉村的思路,將這些不同的鄉村振興的措施都融合在經營鄉村、實現鄉村價值的實踐中。
我們在云南昭通彝良縣大苗寨建的鄉村公共衛生間變成了網紅打卡點,在改善農戶住房的過程中將農戶的閑置房間改造成嵌入式精品公寓,拓展農民的增收空間。這些措施成功的底層邏輯,在于我們培養的鄉村業態與鄉村CEO等經營機制兼容,使農民在村莊經營的第一次分配中獲得更多利益,從而達到“讓留在鄉村的人體面地生活”這一目標。
需注意的是,鄉村建設不應“大拆大建”,而應按照“輕介入、微改善、精提升”原則,注重盤活村莊集體和農戶的閑置資產,把資產變成資源,變成新業態的載體。
傳統的農業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比重下降,從事農業的就業人口的比例下降,是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最重要的特點。這意味著鄉村建設不能搞“大水漫灌”,而應集中力量,由現在具有發展潛力的鄉村開展示范。在示范村中,要優先選擇核心示范區的建設展開,從而真正做到通過示范逐漸推廣,減少財政資源投入的浪費。
南方+: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差異大,時空距離小,您認為粵東西北的鄉村應如何管控來自珠三角的“虹吸效應”,吸引人才回流?
李小云: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差異很大,這一發展差異必然會導致虹吸效應。但同時需要認識到,粵東西北“發展緩慢,缺乏發展潛力”是一種認識上的范式,這是由這些地區過去相對貧困落后造成的。而實際上,如今的粵東西北的基礎設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
更為重要的是,粵東西北的自然資源、農耕文化以及鄉村景觀等各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這意味著粵東西北有望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人才將會逐漸出現回流。
實踐經驗表明,鄉村振興需要在鄉村的建設與經營中逐漸推進,這也是遏止村莊“空心化”,抵御城市虹吸效應的重要方式。在建設過程中,切忌集體當“地主”,外來企業當“佃農”,村民當了村里的“閑人”,自然要進城打工。因此,應盡可能創造條件讓村民自己成為市場主體。而以自然村為單位推進村莊建設,則可有效激發村民的歸屬感與主人翁意識,讓村里的建設變成村民自己的事情。
從全省的角度看,廣東無論是經濟社會的結構、經濟社會的條件,還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都具備了大幅度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條件,也就是說,應該把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有機融合在“百千萬工程”的實踐中,打造智能化、數字化、設施化的高產值農業。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客戶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