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即將成為全球農業領域專家為之矚目的地方。11月2日-4日,由北京市主辦,中國農業大學、平谷區人民政府等承辦的2023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將在平谷舉辦。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學家、農業高校校長將在會上分享前沿成果。
這一世界級大會,為何選擇在京郊平谷?當今全球農食系統面臨怎樣的風險?作為世界農業大國,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對于當下政府層面力推的“大食物觀”,每個市民又該如何踐行?
在2023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舉辦前夕,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他告訴記者,大會將匯集世界多國農業人士的智慧,發布“平谷共識”,該共識將為化解全球農食系統風險提供具有多重視角的基本方法論,并有助于讓更多人理解全球農食系統內涵,懂得農業創新內涵,積極參與到農食系統轉型工作中來。
關注1
大會將產生“平谷共識”
新京報: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是怎樣的大會?有哪些人參與?
樊勝根:目前全球農食系統面臨諸多挑戰,如氣候變化形勢嚴峻、自然資源枯竭和生物多樣性損失、饑餓、營養不良等,這是本次大會舉辦的背景。如何推動農食系統轉型升級,讓人類有可持續的生產模式、營養健康的飲食方案,是世界性的話題。因此,此次農業科創大會,有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學家、農業高校校長,及全球數百家涉農企業負責人參與,可以說,這是一個探討農食系統如何創新的全球性交流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有科學家、農業科研機構負責人、涉農高校校長和農企負責人參與本次大會外,我們還邀請了多個領域的青年人參與。目前全球農食系統所面臨的風險,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需要人類長期應對。所以,本次大會專門設置了“青年論壇”環節,我們希望青年們積極提出他們的想法,愿意參與到改善全球農食系統的工作中來,并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推動提供一些方案。
新京報:這樣一個世界級農業大會,落地平谷有哪些考慮?
樊勝根:“平谷”這個地名,非常有意義。在中國漢語中,“平”不僅有平坦的意思,還有和平的意思;“谷”不僅指代一種地形地貌,還有糧食的意思。所以,大會落地平谷,有農業、糧食和平的寓意。我們期待世界各國在和平穩定中發展,大家都關注農食系統,積極參與到農食系統轉型中來,為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另外,北京是中國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有全國范圍內有無可比擬的科研優勢,而平谷是京郊農業大區,承擔了打造首都鄉村振興示范樣板的任務。近年來,平谷是北京“農業中關村”核心承載區,匯集了一批涉農頭部企業和頂尖優秀人才,在逐漸成為具有全國引領和世界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所以,大會落地平谷,可以帶動平谷農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還有一點,平谷地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有利于向世界展示美麗京郊的形象。
新京報:對于大會,要實現哪些目標?你有哪些期待?
樊勝根:舉辦這樣一個全球性大會,最重要的目標,是希望能在全球農業參與者中凝聚出一個共識,就是各國要將“創新”成為推動全球農食系統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我們所說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方面的創新,還是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理念創新等。本次大會將廣泛聽取各國專家的意見,形成一個能夠具有行業普適性意義的、促進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平谷共識”。
另外,我期待,大會中與會各國代表能夠共同創建一個具有長期合作效力的交流平臺。比方說,誰有新的想法、數據和典型案例,都可以隨時在這個平臺上共享。我覺得,全球農食系統的完善,非一國之責,非一日之功,這種大會應該定期舉辦,而且全球應該有個可以日常交流合作的平臺和機制。
關注2
全球農食系統面臨多重風險
新京報:為什么說農食系統需要各方參與?
樊勝根:農食系統的全稱是“農業與食物系統”,是指農業與食物價值鏈上的所有活動和要素及其交互關系的總和。該系統包含技術研發,要素投入與生產,農產品的貯藏與流通、加工、包裝,消費環節的零售、批發、餐飲等活動;包含農業與食物生產所需的水土等自然資源;包含圍繞農業與食物相關的政策、機制和文化傳統或規范;還包含農民以及所有參與上述相關活動的主體以及農食系統活動所產生的社會經濟、營養健康和資源環境結果。
所以說,農食系統涉及領域廣泛、牽涉社會主體眾多,是一個全鏈條、多主體的系統圈層。那么,關于全球農食系統的完善,不僅需要全球大型涉農機構和組織參與,還需要小農、涉農中小企業、小餐飲從業者,以及非農行業領域人士參與,共同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健康。
新京報:具體來說,目前全球農食系統面臨哪些風險?
樊勝根:總體上看,全球農食系統風險來自氣候變化、自然資源緊缺、膳食結構不合理這三個方面。人類的食物絕大部分來自于農業,而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源退化會影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如果再累加災害天氣因素,會使農林牧副漁產品下降,從而對人類生存條件產生不利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23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受到新冠疫情延宕反復、氣候沖擊、地區沖突頻發等影響,2022年全世界有6.91億至7.83億人面臨饑餓,較新冠疫情暴發前增加了1.22億饑餓人口。該報告還稱,2022年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和營養狀況嚴峻,全世界有24億人無法持續獲取食物,約占全球人口的29.6%,其中約有9億人處于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
除此之外,全球農食系統還面臨著居民不合理膳食帶來的風險。很多人認為,人只要吃得飽就沒問題了,但實際上吃得過飽,也是營養不良的一種體現。比如說,一些人肉食吃得太多,而蔬菜水果攝入量過少,這就會引起肥胖或腸道問題、痛風風險增加等。另一方面,在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因為食物不足而遭受饑餓,面臨著基本生存的危機。
新京報:如何應對上述挑戰?
樊勝根: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要讓農業食物系統更有韌性,足以應對氣候變化、自然資源等多重挑戰,就必須由過去只注重生產增產技術轉向注重多贏的技術創新。政府部門應該為顛覆性、集成性綜合技術創新創造環境,同時加強農業低碳綠色發展技術的推廣應用;科研機構應優先發展可持續集約型和注重營養的技術,以期在改善居民營養健康的同時兼顧環境可持續性。作為個人來說,要注重合理膳食、科學運動。
關注3
轉型農食系統應兼顧包容性
新京報:據你觀察,中國在參與全球農食系統轉型中做了哪些工作?
樊勝根:中國政府近年來通過實施能效提高、節能降耗、產品設備升級等措施,顯著降低了能耗強度。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過51%。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5%,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12.13億千瓦。
而且中國積極推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到2025年化肥減量化行動方案》,就化肥減量增效提出了目標任務、技術路徑、重點任務等。另外,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推動植樹造林等工作,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中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凈增13.75億噸,達92億噸。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這幾年提出了大食物觀理念,這個理念是能夠很好化解全球農食系統風險的抓手。大食物觀正式被提出是在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當時會議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
以前,人們一提到糧食,就只會想到水稻、玉米、小麥等主糧,甚至不認為肉、奶、水產品、果蔬類等也是糧食。但大食物觀不同,這個理念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踐行大食物觀,就能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新京報:踐行大食物觀,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
樊勝根:我認為仍然是創新。首先是理念創新,政府、科研機構和個人,都應該首先在理念上拓寬糧食范疇。人類向江河湖海林草沙要食物,就要注重生態系統開發的協同性,不能厚此薄彼。比如說,國家層面不應該只注重對水稻、小麥等主糧的補貼投入,也應該加強對大豆蛋白、人造肉、微藻等未來食物的科研投資,促進其各個產業鏈發展。
對于個人來說,不宜吃太多精制谷類,這會導致某些微量營養素攝入較低。據相關研究表明,經常食用更多的全谷物,對人體健康有多種益處,如維持健康體重、促進腸道菌群的穩定性和多樣性,降低心血管疾病、腸道疾病等患病風險。所以我認為,為確保膳食平衡,個人應該增加全谷物、水果和豆類的消費,減少對精制谷物和紅肉的過量消費。
新京報:全球農食系統轉型的方向有哪些?
樊勝根:具體來說,我認為全球農食系統轉型的方向有五個方面:首先是高效,因為目前世界上仍然是人口在持續增長,但地球上自然資源有限,要用更有限的自然資源生產出更多的食物,就需要生產力高效,而這取決于技術和體制是否高效;第二個方面是營養健康,現在越來越多人的認識是,只吃飽飯是不夠的,還應該吃得健康,能有益于提高身體素質,而不是讓一些不衛生的食物,破壞自己的身體機能。還有一個方面是低碳環保,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人類必須要注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確保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四個方面是韌性,當前農食系統比較脆弱,很容易遭受氣象災害、地緣政治等影響,我認為未來農食系統必須有足夠的韌性,具有風險抵御能力;最后一個方面是包容性,現在全球農食系統有十多億人直接參與生產工作,這其中有企業家、技術人員、種植大戶,還有小農戶、婦女、老人等。一個健康的農食系統,除了具有消除貧窮、饑餓和營養不良等功能外,還應該兼顧社會公平性,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有發展機會,讓每一個群體都能夠因為農業生產而獲益。
(作者樊勝根系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趙利新、王巍系新京報記者。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客戶端 2023.10.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