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徐進:新時代下的農村土地閑置問題

[ 作者:徐進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12-26 錄入:王惠敏 ]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國家對此一直給予高度重視。2017年,習近平同志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聚焦鄉村建設;2018年,國家又組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足見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一、農村土地閑置現狀

有專家認為,土地閑置是那些土地沒有被利用導致荒廢的情況。也有專家認為,土地閑置可以分為農業閑置土地和非農業閑置土地,造成土地閑置問題的原因在于大批農民進城務工,以致土地荒廢。

目前,土地閑置問題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據統計資料計算,我國有360萬個行政村和自然村,農業人口高達7億人,占比50%左右,每個村平均人口近195人,建制鎮(包括鄉集鎮)近3.2萬個。我國年均將有1200萬農民要轉移到城市,由此每年擱置的耕地大約達200萬公頃, 宅基地廢棄空置近760萬公頃, 其他類型的閑置土地更是數不勝數。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加快,進城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土地閑置問題愈加嚴重。

農村土地閑置會造成以下幾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資源浪費,降低經濟效益;二是違背國家發展規劃;三是有效耕地面積縮小,阻礙規模化經營;四是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質量下降,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危險。

日益嚴重的農村土地閑置問題會對鄉村振興進程造成干擾,對農村治理與發展帶來困境。合理利用閑置土地,對農村長遠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土地閑置的原因分析

第一,農業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影響較大。一方面,農民種植莊稼是靠天吃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風險高,一旦遇到極端的自然天氣很可能導致顆粒無收。另一方面,盡管國家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但由于大多數地區仍是傳統的手工種植,農作物成本高、收益低,很難達到農民對收入的預期。有村民說,“每年對耕種的投入很大,一畝地一年下來的毛利潤有時也就1000元左右。”農業的弱質性和落后性嚴重打擊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農民越來越不愿意種植農作物,進而導致土地荒廢。

第二,法律意識淡薄,房地產規劃和建設問題造成的用地效率低下。一個真實的案例:在某地的城鄉接合處,某開發商由于資金不到位等原因,樓房建到一半就不得不停工,導致此處房屋荒廢達4年之久。其他地區也經常有所謂“鬼城”的狀況出現。這些都會導致大量的土地閑置。

第三,城鄉收入差距問題。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城鄉發展不充分。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村地區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仍然存在,大多數農民進城務工,老人小孩則留在家里,勞動力不足,進而造成土地閑置,而這也存在一定的公共風險。

第四,傳統思想觀念問題。一方面,由于傳統的小農思想,進城務工的農民不愿放棄自己的土地,以便作為將來的保障;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程度不高,農民在村里其他地方新建房子后,仍保留著原來的舊房子,從而造成宅基地閑置的狀況。

第五,部分公職人員不作為,執法力度不嚴問題。通過查找有關土地制度的法律文件,我們發現,關于土地閑置的法律仍存在空白。另一方面,部分公職人員監督不到位,甚至出現利用裙帶關系將支農扶農資金貪污的現象,長此以往,自然會導致農民耕種積極性不高。

三、新時代解決土地閑置問題的思路

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下大力氣處理好農村土地閑置問題。有效利用農村土地、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是農村振興、發展的必要途徑。解決土地閑置問題,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快土地流轉,繼續推進“三權分置”

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既存在整體效用,又有各自的功能,從當前實際出發,放活農地經營權是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現代化運營的關鍵。農民作為承包者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自己賺取租金收益,這樣不僅可以解放“人”與“地”之間的束縛,也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農村土地資源的配置,使得地盡其用。

積極落實國家要求,大力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加快土地流轉,將農村閑置的土地資源盤活,符合新時代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力。

(二)緊抓區劃調整契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機械化農業,利用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信息化農業,增加其技術含量,從而吸引更多更優質的人力資本進入農村、扎根農村、發展農村。

另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注重從城鄉統籌思維向城鄉融合思維的轉變,著眼于城鄉融合,圍繞“融合”二字下功夫,打破傳統的城鄉發展模式。要抓住區域調整一體化的有利契機,解決城鄉互聯互通問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適時指導種植思路,掌握市場信息,對周邊市區和縣區輸出優質農產品,從而增強農地利用效率,減少農地閑置,真正實現農業就地增值、農民就近增收。

(三)村企合作進行閑置土地開發,發展特色小鎮

政府要通過公共資源配置均衡機制,積極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閑置土地開發,以靈活的機制推動公共資源要素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配置,因此我們要鼓勵企業在符合國家法律政策的情況下,積極參與農村閑置農地、宅基地的開發,包括發展PPP項目、指導性開發、建造特色基礎設施等。

農村要因地制宜,積極發掘其特有的資源優勢,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發展特色小鎮為契機,以鄉風文明、特色資源(包括旅游資源、產業資源等)、歷史文化等進行凝聚,從而吸引更多資本的流入。這樣,不僅能增加農民的收入,也能使得閑置的土地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四)財政支持農村綠色生態建設,避免垃圾占用耕地

鑒于目前我國農村多數地區生活垃圾仍處于無序拋灑狀態,財政可以向此方面傾斜,即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財政支持模式。要劃轉部分財政支農資金聚焦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最終解決耕地垃圾占用的土地閑置問題。

同時,設立農村生活垃圾專門管理機構,負責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處置管理。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管理,主要由城市管理局或市容管理局等部門負責,而農村生活垃圾還沒有專門的職能機構進行管理。

(五)加強法制建設,強化政府監管職能

保護耕地是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行為,理應由國家承擔保護耕地的必要成本。有關部門要明確閑置土地認定標準,加強執法力度,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識,對于因經營能力或其他方面因素造成的土地閑置,要給予一定的懲罰,如依法征收土地閑置費,并適時處置閑置土地。

一方面組織有關部門調查土地利用情況,明晰土地閑置情況,幫助科學規劃,使土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鄉村振興資金不僅要保障充足,更要使用有效,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確保有限資金集中投向農村重點領域。更重要的是,政府要開通“陽光信息監督平臺”,加強對部分公職人員挪用資金、貪污腐敗等情況的監督,同時在符合法律的情況下,將財政資金的落實情況定期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作者單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1期(此為原稿,與書刊有出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AV有码在线播放二区 | 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偷偷 | 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视频 | 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a∨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网精品网站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