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四看精準扶貧法”調研與思考
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坐落在烏蒙山脈中段,山深坡陡,受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產業基礎薄弱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產業結構單一,群眾生活困難,是威寧脫貧攻堅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2011年以來,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在省、市、縣的全力幫助下,迤那鎮舉全鎮之力,聚社會之財,集全民之智,在扶貧開發工作中透過現象看本質,采取“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四看識真貧”科學方法,經過干部群眾4年的不懈拼搏,貧困發生率由2010年的16.14%下降到2014年的11.28%;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3036元增加到2013年6662.84元,年均增加1242.61元,年均增長31.42%,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5.85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32個百分點。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突破7000元。“四看識真貧”的實施,激發了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形成了同心攻堅的有效保障,闖出了一條喀斯特地區精準扶貧的新路子,探索出了扶貧開發的“迤那經驗”。
看房,就是通過看農戶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估算其貧困程度
根據國家、省制定的貧困標準,迤那鎮在入戶調查過程中,首先看房及其生活的環境。通過看農戶的住房面積、房屋結構、建房時間,通過看其住房條件、衣飾穿著及所處的生活環境,看通村通組路情況,既縱看歷史觀察貧困原因,又橫看環境分析發展潛力,估算農戶的貧困程度。經過調查,迤那鎮有35%的農戶居住分散且遠離場鎮,缺水,交通不便,自然環境較差,資源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自身經濟發展。為此,迤那鎮將危房改造和生態移民到村到戶相結合,采取農戶(村)自測—農戶(村)申請—入戶(村)調查—村級評議—回訪統計—審核確認的方式確定危房改造和生態移民戶,并張榜公示,保證扶貧對象公開、公平、公正。建立了貧困戶危房改造臺賬,對貧困戶建房時間、房屋結構、房屋面積等情況進行調查回訪,在評議小組1人評議1戶的基礎上,確定危房改造戶,先后有3428戶貧困戶的危房得到改造,惠及群眾13712人。對居住在深山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生產生活條件極差的貧困農戶進行登記造冊,認真做好移民搬遷戶思想工作,充分考慮移民生存發展的要求和愿望,把小城鎮建設成宜居、宜業、宜商的移民新村,先后有424戶生態移民戶搬遷至迤那小城鎮,惠及群眾1863人。同時,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為抓手,強力推進“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和小康寨”建設,用基礎設施支撐產業發展,民生改善。4年來,建成通村公路134.5公里,通組路331.62公里,建成水利工程12個,修建小水窖1100口,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9231戶用電戶全部實現“同網同價”,建成文化服務中心300平方米,生態公園、文化廣場14個。
看糧,就是通過看農戶的土地情況和生活條件估算其農業收入和食品支出
看農戶耕地面積,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積,林地和桑園、茶園、果園面積,牧草地面積、商品用經濟作物面積,按各種經濟作物的收入和市場價格計算農戶的年收入情況,看其生產生活條件估算其貧困程度。經過調查,迤那鎮有13%的農戶本來家庭經濟狀況就差,越過貧困線不遠,如遇旱災、水災,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員突然傷殘、死亡或其他自然災害等,就會造成貧困或返貧;有25%的貧困戶由于財力不足,生產資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沒有投入,盡管調整結構后種植了中藥材或搞生態養殖,但缺乏種植養殖技術,脫貧難度依然很大;針對這一致貧原因,迤那鎮因地制宜確定產業扶貧到村到戶精準扶貧措施,按照“宜煙則煙、宜藥則藥、宜果則果、宜薯則薯、宜畜則畜”的原則,從生態種植養殖業入手,著力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大力實施穩定2萬畝以上烤煙種植和2萬畝以上玉米高產創建,實施2萬畝優質馬鈴薯種植和2萬畝經果林種植,實施2萬畝以上蔬菜和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種植,實施大牲畜存欄2萬頭和生豬出欄2萬頭的“七個兩萬”工程。2011年以來,共種植烤煙12.5萬畝、中草藥4.1萬畝、經果林1.2萬畝、高產玉米4.5萬畝,優質馬鈴薯15萬畝,糧經比由2010年的8:2調整為2014年4:6。按照產業扶持到戶、基礎設施到戶、資金落實到戶的方式,著重抓了三個方面:一是改變資金分配方式。實施“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工程,采取直接補助、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農業產業發展,2011年以來,統籌扶貧資金7500萬元,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及龍頭企業培育,扶持發展專業合作社34個,培育示范引領型產業15個,市、縣龍頭企業4個;二是明確資金支持重點。各級扶貧資金,主要用于中藥材種植、生態養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提升貧困群眾素質等方面。4年來,啟動項目建設565個,總投資10.2億元;三是堅持資金打卡到戶。把各級幫扶資金打卡到戶,做到扶貧對象“手上有卡,卡中有錢,錢里有項目”,確保扶貧資金真正落實到貧困戶身上、用到貧困村寨里。
看勞動力強不強,就是通過看農戶的勞動力狀況和有無病殘人口估算其務工收入和醫療支出
看農戶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年齡結構、身體狀況、打工狀況、打工時間、生產技能掌握情況估算農戶的年收入。經過調查,迤那鎮有5%的家庭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員,不僅對家庭沒有收入的貢獻,反而還增大支出,導致家庭難以脫貧;有3%的貧困戶長期生病或患重病,醫療費用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債臺高筑。為此,迤那鎮積極實施教育培訓到村到戶,采取1戶1人接受中職以上學歷教育、1戶1人接受培訓后轉移就業、1戶1人掌握農村實用技術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二傳手培訓、土專家田秀才、田間地頭、專家講堂等技能培訓,基本做到貧困戶脫貧致富需要什么就教什么。4年來舉辦了計算機基礎培訓、中藥材種植培訓、焊工培訓、廚師培訓等培訓171期,共培訓16000(次),確保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為確保這項工作落實,實行結對幫扶到村到戶。實施科級干部幫4戶、副科級干部幫3戶、股級干部幫2戶、一般干部幫1戶的“4321”工程,選派165名干部與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把13個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幫扶任務具體分配落實到省、市、縣、鎮干部或駐村工作隊員及科研院所、學校身上,實行定點、定人、定責幫扶。
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通過看農戶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狀況等估算其發展潛力和教育支出
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即看農戶家中是否有小學生、初中生、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通過貧困家庭讀書對象估算農戶年支出,計算農戶的收入。經過調查,迤那鎮發現,有11%的貧困人口因貧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有8%貧困家庭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總之,由于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加上缺資金、缺技術、缺項目,導致發展動力不足,不少貧困家庭滿足于種植傳統的包谷、洋芋,缺乏進取心。為此,迤那鎮著力強化組織保障夯實發展基礎,著眼標本兼治制定科學扶貧措施:一是按照“戶有卡、村有賬、鎮有簿”的工作要求,對貧困村、貧困戶登記造冊,建立迤那鎮精準扶貧結對幫扶明白卡和貧困村、貧困戶幫扶臺賬,做到一戶一策一干部。二是建立精準脫貧攻堅工作分片聯系制、分村負責制、分組包保制、分戶幫扶制、分段突破制、分類動態管理制和分層設崗定責制“七制并舉”的長效工作機制,將精準扶貧工作與“百名干部下基層、扎扎實實幫群眾”進行有機結合,形成“鎮黨委+黨工委+黨支部+黨員+農戶”的工作運轉機制和“黨組織+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制度機制保障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三是建強隊伍,不斷加強鎮黨政班子、村支部書記、農村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建設。堅持好中選好,優中選優,選強配齊村支部書記,全鎮15名村支部書記平均年齡39.5歲,7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四是采取選派黨政干部到難村、政法干部到亂村、經濟干部到窮村、專業干部到產業村的“四類”干部到“四類”村任職方式,選派15名黨員干部到村任名譽支部書記,確保村支部書記謀發展、“帶頭跑”。對家中有初中和小學生的,實行干部、教師責任包保,在精神、物質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切實解決好生活、學習方面的困難;對家中有高中及以上就讀生的,通過爭取“雨露計劃”、“芙蓉學子”等助學工程、協調金融部門實施助學貸款、聯系社會愛心人士進行結對幫扶等方面的支持來減輕學業負擔,使其順利完成學業。五是抓黨風廉政建設,強化項目管理。成立迤那鎮扶貧項目黨風廉政建設領導小組,每一個村明確一名班子成員作為該村的項目建設掛鉤負責人,對掛鉤到村到戶的領導干部和村“兩委”干部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管理,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采取“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措施,對項目的規劃、實施、管理都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組織實施,確保一個項目一名干部一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形成人人有目標,個個有責任的項目建設工作氛圍。
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迤那實踐告訴我們,實施精準扶貧必須突出“精準”,注重統籌推進。扶貧開發的基本對象是貧困人口,現在的貧困人口數量是根據統計的抽樣數據算出來的,到底誰是貧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貧原因何在、怎樣才算脫貧,很多方面不太清晰。迤那鎮從摸清底數入手,做到識別貧困對象精準,致貧原因分析精準、扶貧措施制定精準、項目資金投入精準、組織保障跟進精準,完善貧困的識別機制,變“大水漫灌”式扶貧為“滴灌”,較好解決了底數不清、指向不明、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從而增強了扶貧工作的針對性。
啟示之二:迤那實踐告訴我們,實施精準扶貧,必須有的放矢。單位越小越精準,內容越實越精準。單位必須體現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內容必須體現針對性、個性化、可操作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一鍋煮”、“一船拖”,眉毛胡子一把抓。迤那鎮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較好解決了到底誰窮、到底為什么窮的問題,有效避免了“新瓶裝舊酒”現象的發生。
啟示之三:迤那實踐告訴我們,實施精準扶貧,必須激發內生動力。迤那鎮充分調動起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從而抓好了工作的落實,較好地避免了有了政策難以執行、有了方案不能推動、有了督查組不能開展工作、光打雷不下雨的窘境。
(作者單位:省委政策研究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