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小鋒:精準幫扶與農民的“不精準”輿論

[ 作者:陳小鋒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7-11 錄入:王惠敏 ]

2020年底,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進入到由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過渡階段,在過渡期要做好防止返貧工作,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精準幫扶作為精準扶貧策略在過渡時期的延續,應當繼續注意“精準”的意義。無論是脫貧攻堅的精準扶貧,還是銜接過渡期的精準幫扶,精準的制度設計都可能遭遇“不精準”的輿論評價,梳理和解釋脫貧攻堅時期和銜接過渡階段“不精準”輿論的生成語境和機制,有助于理解“不精準”輿論的實質,繼而改進當下的精準幫扶措施。

一、程度與性質語境中的“不精準”

在脫貧攻堅時期,不少地方采取由貧困發生率而確定貧困名額的操作方法,其結果有時與實際貧困人口數額不完全一致。一般農村社會,個別農戶因生活困難而被確定為貧困戶,多數農民對此并沒有太大疑義,爭議經常出現在那些似是而非的貧困戶的資質問題上。貧困線是一個確切的數字,數字線附近的農民生活水平大致相當,但是分化程度不高的人群因為名額配給和硬性的貧困識別線而被分為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生活水平上模糊的程度差異轉化為明顯的“是”與“不是”問題,由此,近乎同質化的人群里因一個數字而有了質的不同。

在另一層意義上,日常生活中的農民與國家直接互動的機會并不多,甚至沒有直接互動,扶貧資源是國家的象征,獲取扶貧資源對一些農民來講意味著與國家發生了聯系,或許得到資源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與國家有了直接關聯,非貧困戶是沒有這個機會的,因而也會有“是”與“不是”的區分。

事實上,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各家各戶的生計方式和經濟狀況都相互知曉。很多時候,農民或許在意的不是貧困戶與否,而是為什么被“區別對待”,“我們都一樣,為什么他有,而我卻沒有?”身份上的差異決定了農民的斤斤計較,從而引起了“不精準”的輿論。可見,在此情況下,農民的不精準輿論并不是完全的不精準,而是針對程度上的差異被定性為身份上的區別,因而出現低程度精準的輿論。

二、科學與經驗語境中的“不精準”

過渡時期的精準幫扶除了使低收入或邊緣人群擺脫物質貧困之外,還應包括正向的激勵效果,即被幫扶者更加積極地朝著富裕生活的目標而努力。然而,無論是在脫貧攻堅時期,還是當下的過渡時期,從激勵效果層面來評估幫扶工作的機制尚未正式形成,既有的研究也不充分。

即便是那些被列為貧困戶的農民的評價也會有“不精準”的表達,因為給予型的幫扶政策能讓農民短時期內的困難在一定程度得到緩解,但是物資救助對受助者而言,只會產生“沒有不滿意”的感覺,而不會產生“滿意”的效果,也就是說沒有激勵效果。在此意義上講,單一的物資扶持無論力度多大,也不會讓農民感覺到被激勵。甚至對一些地區或農民而言,不僅沒有產生保障作用,而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憂慮,特別是一些幫扶產業的推廣過程中,往往會遭遇農民的質疑,縱使產業幫扶政策具有良好的初衷,其實踐效果被打折扣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如今現代性因素已經滲透到農村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農民的傳統觀念并沒有迅速褪去,在新的農業技術、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品種面前,農民有時會猶豫不決。

科學實驗使新技術、新品種有了充分依據,然而無論農業專家和政府部門如何宣揚新技術、新品種的前景多么美好,農民更傾向于認為“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土地的習性、時令的意義”,新的改變意味著農民要丟棄原有的農業經驗、更新自身的知識系統甚至價值理念,而在追求穩定、安全的農業社會里,新的東西還意味著秩序的動蕩和風險。在沒有看到因為更新技術、物種獲得明顯收益的案例之前,農民不但不會主動去嘗試,而且一般都會持有自己的看法,甚至會流出一些謠言。所以,對產業幫扶的“不精準”輿論實際上是基于農民對新事物的不熟悉、不確定而發生的。

三、客體與主體語境中的“不精準”

一些“客體化”語境中的農業是社會發展的短板,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拖后腿”的角色,貧困和低收入人口更是農村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農業是現代社會的附屬品,而農民始終處于被動的弱勢地位,這類認識可能忽視了農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回望歷史,農民既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創造者,他們一直都在通過一定的方式展示其主體性和創造性。斯科特的研究也表明,弱勢群體表達意見方式是謹慎小心的,公開場合會表現出“話語缺失”,私下的討論里往往會以“誹謗”“詆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一般不會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如同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弱勢的一方學會感知“意見氣候”,可能因為發現持有相同意見人數較少而選擇沉默,也可能因為意識到意見持有的多數性而大膽表達。

當前的防止返貧工作中,類似的主體性問題并不少見,然而,人們的表達已不完全是那樣的被動與沉默,不少案例顯示農民正在由間接性表達轉為直接性表達,表達也由隱蔽的私下領域走向公開場合,特別是一些沒有被列入幫扶名單的農民可能走的更遠,比如,陜西某縣農婦為了獲取貧困戶資格喝農藥威脅基層干部,河北一老人因沒有被列為幫扶對象而直接掀翻了鄉鎮干部的餐桌。

整體而言,處于被動地位的農村社會正在發生悄悄的改變,農民的權利意識開始逐步形成。那么,無論是隱匿的議論,還是公開的抗議,都源于一種主體性視角對“精準”問題的認識。因此,如果不考慮農民的主體性,無論精準扶貧多么精準,農民對此會有不同程度的微詞。因此而產生的農民的“不精準”輿論實質上并不一定是客觀的“不精準”,而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體現他們的主體性。

四、國家與地方語境中的“不精準”

農民歷來被認為是勤勞善良的代名詞,但也不乏好逸惡勞之人,由此導致的貧困根源在于缺乏主動作為。鄉村社會中,人們一般會通過民間輿論對此現象予以譴責,以警示其他人要引以為戒。然而,幫扶政策的介入使那一部分精神貧困、好吃懶做的人不但未受懲戒,反而獲得變向的“獎賞”,而自食其力的農民可能會感到略有所失,那么鄉村社會原有的輿論和道德標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新的介入不僅使農民在物質層面的得失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人們堅守的價值體系開始受到挑戰,不少人會感到無所適從,由此而產生的一種不公平感在鄉村社會傳播和蔓延。此時的“不精準”輿論既是對那些精神貧困而被列為幫扶對象的政策安排的質疑,也是對不勞而獲者的斥責。也就是說,此時的輿論具有道德評價作用,它是地方價值體系的表現。

不少案例顯示,一些基層干部在確定扶持對象時也難免會陷入地方社會網絡之中,盡管這種做法不合規,但在地方社會卻是“合理”的。事實上,人們爭奪幫扶資源的背后隱藏著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表面上爭的是社會幫扶資源,實際上爭的是“面子”,體現的是人際關系網和社會地位,因而也有形成一種被幫扶就意味著優勢感的怪象。顯然,“不精準”的輿論是國家權力介入地方社會后地方文化網絡的本能反應,地方文化網絡的作用不僅是輿論層面的界說,它也確實左右了人的實際行動。

五、結語

農民的“不精準”輿論并不是一些瑣碎事實的分歧,它的實質是不同語境中不同認識標準建構的結果。輿論所說的“不精準”不是絕對標準的不合理,在特殊的農村社會里,地方社會情境、農民特質與思維慣習決定了“不精準”的輿論。實踐中,農民針對一些問題表面上很少公開質疑,但這并不是農民缺乏主體性意識,而是主體性的表達方式會有所不同。如今,處于轉型期的中國農民的意見表達更為多樣化,農民“不精準”的輿論有時候也并不指向實處,它僅僅只是一種文化權力的表達方式。

基層社會極為復雜,再完善的制度設計,執行過程中都可能在“最后一公里”遭遇質疑的聲音 ,質疑集中在幫扶效果的各種議論,由此產生了“不精準”的輿論。人們表達的直接對象是幫扶資源,但其背后隱喻的是地方文化權力,在此意義上的“不精準”輿論可能在所難免,它屬于正常的社會現象,畢竟鄉土中國的色彩并沒有徹底褪去,理解農民問題需要本土視角與文化自覺。不能因為“不精準”的輿論而盲目否定精準幫扶的成效與基層干部的努力,重要的是要體會農民表達方式、表達機制以及表達語境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完善幫扶工作機制和實踐方法,使精準幫扶更精準。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2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专区首页在线观看 | 午夜性久久久性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第一页 | 免费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综合有精品 |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