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鄧文飛:湖南省農村扶貧工作路徑探究

[ 作者:鄧文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15 錄入:12 ]

2014年9月——2015年6月,筆者深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炎陵縣等多個貧困程度較深的農村地區,發放調查問卷,對村民、村干部進行走訪座談,向扶貧有關工作部門收集了大量資料,旨在摸清湖南省農村扶貧工作的現狀與困惑,積極探尋更加有效的扶貧路徑與空間,為湖南省當前農村扶貧工作建言獻策。

【湖南省農村貧困的基本情況】

貧困人口數量大,貧困程度較深。經國家統計局監測確認,截至2014年底,湖南省造冊登記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596萬人,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為7017萬人,湖南省占到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8.5%,是中部地區貧困程度較深的省份。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7省區市脫貧攻堅座談會,湖南便是7省區市之一。

發展環境脆弱,貧困源頭諸多。除了一小部分貧困人口是因為因病致貧、喪失勞動能力致貧外,湖南省絕大部分地區的貧困根源是因為生活于條件嚴峻的地區,區位條件不利,人均資源不足,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尖銳,產業結構調整受環境制約大,収入來源單一,勞動力素質偏低。如株洲市的茶陵縣、炎陵縣,都是地質災害頻發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還有相當多貧困群眾生活在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地區,因災致貧等現象較為突出。貧困群眾在政府、社會的幫助下暫時脫貧而下一年返貧是這些地區的一種普遍現象,且返貧周期短、次數多,這種反復給返貧群眾帶來了極大的心理打擊。一些農戶在經歷多次脫貧-返貧后,逐漸對脫貧喪失了信心,有些甚至陷入宿命論中,這無疑給扶貧增加了難度。

【扶貧工作存在的困惑】

貧困主體理念不對,配合不理想。一方面,目前絕大部分的貧困村民對國家的扶貧開發政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等、靠、要”的層面上。在筆者針對湖南省株洲市300個村支部書記進行的調研中,對于“您認為當前農村扶貧工作存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這一問題(多項選擇題),有85%的村支部書記都選擇了“群眾觀念滯后,只想爭奪國家扶貧資金”。貧困村民只是被動參與扶貧開發,缺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導致扶貧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許多貧困村的村級組織往往也是將工作重心放在向上面要錢、要項目上,而不是潛心研究、尋找、帶動村民勤勞致富。部分村支部班子軟弱,集體經濟薄弱,缺乏發展后勁。部分村支部經常更換骨干人員,村干部文化素質不高,導致決策不夠科學,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督渠道,容易產生村干部的徇私舞弊行為,這也直接導致上面好的扶貧政策、措施落到農村卻走了樣,實現不了設定的扶貧目標。

扶貧政策精準度不夠,各級政府落實容易出現偏差。作為國家級政策,《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因為要覆蓋、引導全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因此較為籠統抽象,只能是方向性的要求,無法對各地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近幾年,各個地方政府的扶貧工作意識到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貧的缺陷,因此扶貧政策越來越傾向于精準瞄準,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客觀的說,扶貧政策的精準度仍然遠遠不夠。

受扶貧工作相關部門人員有限、資金有限、急于出成績等各方面的主客觀原因的影響,目前湖南省扶貧開發的主流政策仍然是區域開發式扶貧。很大程度上,開發式扶貧戰略將“貧困人口集中連片”的問題歸因于缺少“經濟增長”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物質基礎設施,認為只要從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出發,促進以當地資源為基礎的經濟開發和經濟發展便能逐步解決區域貧困問題,因而將扶貧重點集中于幫助貧困地區改善“經濟增長”條件,將扶貧措施集中于區域物質資本的開發和建設(如基礎設施建設、基本糧田建設、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的生產性項目開發等),形成的自然也是物質資本,并沒有觸及貧困群體自身的知識、技能和觀念、行為上的缺陷,結果是貧困地區與全國經濟發展速度上的差距縮小了,但是人力資源領域更深刻的差距及生計脆弱性狀況沒有改善。

扶貧措施效果不佳,特色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湖南省生物資源、旅游資源、礦產資源等十分豐富,具有發展特色產業和紅色旅游業資源優勢。尤其是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庫區、山區,在工業時期顯得沒有優勢,但在當今后工業時期,這些庫區、山區則具有生態環境優美、空氣質量好、土壤肥沃等獨特優勢,目前的扶貧開發對這一點仍認識不足、開發不夠,導致這些地區仍停留于比較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完成政績報告,不按市場規律引導這些地區的發展,強調自上而下行政手段推動一些不成熟、不合適的產業項目,結果進一步加大了農民的經濟損失和發展產業、自強自立的積極性。

【湖南省農村扶貧工作的舉措】

舉措一:加強文化扶貧

通過強化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互聯網傳播等方式,幫組農民克服對扶貧工作“等、靠、要”的偏見和“短視”行為,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進行宣傳教育,培育農民克服“重農輕商”、“重產輕銷”的思想觀念,確立起市場導向意識,加強市場經濟中的誠信教育,同時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發展可持續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要堅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要切實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推動數字化文化服務進鄉村;要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積極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建設專兼職的農村文化隊伍。

舉措二:重視長遠扶貧

立足能力提升,著力引導貧困群眾自主脫貧。應當將扶貧開發重點由過去單純重視物質資本開發建設轉向更加重視人力資本投資開發,實質上是瞄準貧困戶勞動力資源實施智能開發,重點改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及其家庭的知識、技能存量和就業資本存量狀況,促成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者形成自我發展的可行能力,從根本上解決自然地理環境條件惡劣區域貧困人口的生計問題,減輕這些地區生態環境壓力。

立足資源稟賦,全力打造能長遠發展的特色支柱扶貧產業。要著眼于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及紅色旅游產業,并扶持一批影響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作為當地扶貧開發的載體。如株洲地區的茶陵縣、炎陵縣,屬于羅霄山扶貧片區,當地的紅色資源類型和數量豐富,資源質量和品質優越。因此,該地區應該在保護紅色歷史資源的同時,進一步加大紅色旅游開發的支持力度。

舉措三:加大精準扶貧

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扶貧要精準,必須要弄清誰是真正的貧困戶,哪些人需要真扶貧。不進百村、不訪千戶,對象就摸不準,扶貧就可能“水土不服”。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是摸清家底。要確保精準扶貧到人,必須同時采取自上而下測算貧困人口制度和自下而上的貧困群體識別參與制度,修正和確定貧困人口的規模,讓所有貧困人口都能被識別和確定。對真實的貧困人口進行了精確的識別之后,必須進行建檔立卡工作,做到“戶有卡、村有簿、鄉有冊、縣有檔”,逐戶、逐村、逐縣登記造冊,錄入電腦,建立起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貧困區域信息網絡系統。建檔立卡之后,還要進行動態管理原則。每年根據扶貧對象、扶貧地區的發展實際,有進有出,扶貧信息做到真實可靠,扶貧工作的資金才能用到刀刃上,做到應扶盡服,不漏扶不錯扶。

精準推進扶貧措施。利用因戶施策的辦法,通過“走百村、訪千戶、解萬難”活動,逐縣、逐村、逐戶確立幫扶措施、幫扶責任人、幫扶項目和幫扶資金,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確保實現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造“六到農家”工程;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有一個就業人員,切實增強脫貧造血能力,分類推進,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對因病因災喪失勞動能力的,實行政府救助兜底扶貧;對自然環境優美的地區,實行農業生態旅游扶貧;對文化程度低的,實行教育、技術培訓智力扶貧;對生產條件好的,推行特色產業扶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分類指導、分類扶貧。

凡是扶貧部門主管、相關部門實施的扶貧項目,必須強調扶貧到戶,確保其扶貧項目的屬性,不能當成單一的產業發展項目來實施。所有產業扶貧項目不能只有生產發展規劃,必須強調市場營銷方面的技術設計,以實現增產增收,提質提效。加入推行公司+農戶、大戶帶動貧困戶等產業扶貧模式的同時,必須要明確提出貧困戶的盈利模式,不能把貧困戶淪為簡單的原材料提供者。

精準管理扶貧資金。要敢于公示農村扶貧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建立過失追責制,建立公眾監督舉報制度,確保扶貧資金管理和使用情況的公開透明和公正。建立健全農村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制度。地方政府扶貧部門應當制定更加細致嚴格的財政扶貧資金使用制度。在具體的財政扶貧資金使用過程中,要建立由專業人士組建的財政扶貧資金管理委員會,這樣可以極大改變目前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讓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在專業人士的管理和監督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同時還要引入地方農村居民參與財政扶貧資金的管理與使用,讓他們能夠對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向、用途等獲得充足的了解,并積極吸收和借鑒他們對扶貧資金的使用建議。要建立地方財政扶貧資金網絡公開監督制度,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建立地方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情況網絡披露平臺,要在平臺上曬出每一筆資金的使用方向,要主動積極邀請社會人員的監督。

精準培養扶貧人才。要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村委會干部選舉中應傾向于政治思想端正、致富能力強的人才。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干部、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幫助建班子、帶隊伍、抓發展。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有突出成績的村干部,可按有關規定和條件優先考錄為公務員。對村干部和駐村干部要提供能力建設服務,根據精準扶貧政策要求提供針對性培訓,使他們在協助精準扶貧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舉措四:發展科技扶貧

積極推廣農村急需的良種良法。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加大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貧龍頭企業。建立完善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扶貧示范村和示范戶建設。

創新扶貧工作新思路,引入“互聯網+扶貧”模式。在農村扶貧工作中,也應該與時俱進,創新引入“互聯網+扶貧”模式?!盎ヂ摼W+扶貧”模式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在扶貧過程中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去改造提升優化扶貧開發過程,例如貧困戶的申報和審核、建檔立卡及其動態管理、資金使用及管理、項目申報和審批、群眾參與和監督、扶貧部門工作動態和工作人員聯系方式等等,都應該通過互聯網公布信息,做到透明公正,便捷有效;二是用互聯網的理論、理念和思維在扶貧項目中創造新的業態和新的方式,并謀劃產業未來。比如以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的地區的種植業經常遭遇豐收卻滯銷的難題,如今卻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不但便捷,還可以省卻中間環節的成本,可以讓農戶取得利潤最大化;貧困地區在選擇、規劃、設計和發展扶貧產業的過程中,更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及時搜索信息、利用有效資源,做到準確定位、及時調整、科學發展。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黨校教員。本文原標題為《湖南省農村扶貧工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內容有所刪減。原文系全省改革進行時的“思與行”暨第六屆湖南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一等獎論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 亚洲日韩国内欧洲在线观看 | 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 | 日本手机精品视频在线 | 日本啪视频在线观看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