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多個電商巨頭的引領下,電子商務向農村的滲透催生了新的電商藍海市場,廣大農村地區像未被開墾的土地一樣,成為電商的新方向。但相關人士表示,當前熱火朝天的電商下鄉過于聚焦和依賴電商企業,電子商務“進村”“出村”仍受多重主客觀環境的制約,需跨過電信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物流渠道不暢及農村電商人才支撐不足等層層障礙,培育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的內生動力,并加強對電商行業的監管力度。同時,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須與“新農村”“新農人”相輔相成。
●電商企業加快布局農村市場
在國家一系列“互聯網+”政策紅利驅動下,除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集體高調“跑馬圈地”外,“電子商務+農村”在各地也逐步有了更多的打開方式。日前,在邊疆省份云南,致力于縣域電子商務發展的服務平臺“醉美云南”上線,這是一個集宣傳推廣和實際交易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這個服務平臺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齡僅有25歲的青年創業者和若干名行業和高校專家。“醉美云南”項目負責人單琳云說:“農村看起來離互聯網最遠,但作為最傳統產業的聚集地,‘電子商務+農村’的潛力是巨大的,2015年,各類政策的頻頻加碼也為農村電商的發展添足了動力,不論是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還是一些剛起步的電商都把目標瞄準了農村地區。”
云南財經大學教授鳳羽翚說,如今農村電商的發展已不僅限于阿里巴巴、京東投資打開農村市場、工業品下鄉,解決農民“買難”的問題,更是解決“賣難”的問題,為傳統農業產業鏈增加了電商這個新的出口。
阿里巴巴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至6月,云南省消費者通過阿里巴巴平臺買入金額為203億元,但賣出金額只有63億元。另一份云南省保山市政府提供的材料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保山市已有個體網店1600多家,電商從業人員5000余人;電子商務年交易額近10億元,其中銷售產品僅2億元左右,而網購約8億元。
在單琳云看來,巨大的“網絡消費逆差”暴露出云南整體的信息化意識和“互聯網思維”不強,另一角度也說明拓展空間很大。“從云南來看,豐富的農特產品、民間特色手工藝品及旅游文化等資源,大多分布在縣域和廣大農村地區,礙于信息化基礎薄弱等主客觀因素,沒有形成好的出口。”
事實上,不僅僅是云南,國內部分經濟相對欠發達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存在這樣的情況。單琳云認為,縣域經濟所面臨的形勢和困難有其獨特性,既有省內的城鄉、工農差別,又有各省區間的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差距。農產品毛利率低、產品鏈條長,以及信息化制約、對新興經濟業態不適應等,也決定了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的特殊性。
●農村電子商務推廣不能只盯著“電商們”
雖然農村地區廣闊市場和龐大的消費群體已呈現在電商眼前,不過相關人士認為,農村電商發展的障礙也很實際地擺在了面前,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不能套用在城市的路子,更不能單純依賴電商企業和局限于網店。
鳳羽翚等人坦言,在電商巨頭下沉發展過程中,倒逼寬帶、支付、物流、人才等難題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電商企業在這其中并非是“包治百病”。
一是電信基礎設施整體薄弱。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電信基礎設施建設也呈現明顯地域性特征。二是農村物流落后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障礙。盡管電商在不遺余力地打造物流體系,但仍無法徹底解決達到鄉鎮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導致企業經營成本過高,盈利空間受限。三是專業人才支撐不足,培養體系不健全。單琳云說,電商買賣群體年輕化特征與農村適齡上網人群流失嚴重造成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目前,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尤其是一批熟悉互聯網的年輕人群體往城市轉移,造成農村地區呈現一定程度上的“空殼化”趨勢,這給農村發展電子商務這樣的新興產業帶來阻礙。
不僅如此,大多數縣域尚未建立電子商務人才培訓體系,且縣域人才吸引力低,人才培養也需要一定周期,“缺人才”在未來仍是縣域電商發展的瓶頸。“保山市現有的5000名電商從業人員中,運營管理、營銷設計等專業技術人員僅150人左右,電商人才和各級政府懂電商的管理人員十分缺乏。”保山市一位地方干部說。
單琳云認為,諸多障礙使得農村電子商務不能把眼光僅僅放在開多少網店上,而是要發展整個產業鏈,從上游材料、設計、生產加工、線上、物流配送全產業鏈發展,還要有金融服務、創業指導與孵化,這樣整個產業才能走得更長遠。這些難點是未來用互聯網改造農村時需要用解決的痛點,而解決了這些痛點后的中國農村才能更好地分享“互聯網+”帶來的紅利。
●電子商務須與“新農村”“新農人”相輔相成
在敏銳地發現電商促進地方特色產品銷售和提升旅游文化影響力后,一些縣開始探索用電商的工具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扶貧。單琳云等人認為,農村電子商務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業界稱其為“藍海”,但農村電商滲透率事實上還很低。一方面是走進農村,一方面還要走出農村,政府與企業應充分合作,在農村搭建起消費和銷售兩個市場,加快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廣泛融合,構建農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發展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經營業態。
第一,要夯實農村電信基礎設施,普及生產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推進寬帶網絡升級改造和光纖入戶,提高城鄉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移動通信技術網絡建設和商用步伐,統籌互聯網數據中心、公共信息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布局,支持重點企業發展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為電子商務企業提供大數據服務,挖掘行業數據價值。還要在農村地區,逐步構建通暢高效的網絡營銷體系,構建覆蓋省、州市、縣三級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引導商品市場發展電子商務,實施商品交易市場信息化改造,推動網上網下市場融合互動發展,打造網絡型農村供銷服務體系。
第二,疏通縣鄉鎮村的物流“毛細血管”。李明書建議,政府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吸引知名倉儲、物流、快遞企業拓展農村市場,科學布局、合理建設區域性總部或轉運分撥中心。建設貨物集中配送綜合服務平臺,應用物聯網、智能快件箱等技術手段,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與電子商務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積極發展共同配送,鼓勵有條件的電子商務企業自建或與物流企業、快遞企業合作,構建城際、城鄉一體的綜合配送體系。整合供銷合作社流通體系和郵政快遞物流體系資源,加大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加強社區和村組配送末端網絡建設,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暢通。
第三,農村電子商務要與“新農人”相輔相成。單琳云認為,政府要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培養電子商務相關人才,打造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基地;提高農民應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他們對電子商務應用的積極性;以農村的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合作組織為重點,加強業務培訓;引進人才,引導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到農村進行“技術扶貧”,為農村的電子商務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鳳羽翚表示,要培養真正的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僅僅通過上課和培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和相關企業盡快在農村進行產業布局,為青年人創造學習、實踐的機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懂電商、會電商、能把電商做好的人才。
第四,加快建立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與知名企業深度合作,推動產業鏈延伸,逐步聚集形成配套發展、協同聯動的電子商務產業群,為中小企業提供策劃、設計、運營、物流、金融、信用、認證、安全、咨詢、培訓等電子商務服務。加快培育一批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為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提供平臺開發、信息處理、數據托管、應用系統和軟件運營等外包服務。
李明書、單琳云等人表示,農村電商的發展本質上說是市場化的行為,而且技術性很強,但構建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政府不能缺位。尤其在快速推動過程中,政府要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的監管機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年1月2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