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言的題目也有一點變化,題目是留住鄉愁,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靈魂。今天大家在這里談PPP模式,這當然非常重要,它是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很重要,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很重要,也是我們今天論壇的主題。還好最后給我安了這么一個尾巴,換下口味。因為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地區的發展、一個社會的發展,當然離了經濟發展無從談起,不僅僅是經濟發展。
中信地產為我們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剛才我們的宋總、林總都介紹了。在我的老家江西廬山西海是中信建的,非常榮幸。
我今天談的題目留住鄉愁,我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到這個話題,鄉愁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我想可能與臺灣著名詩人于光中寫的那首著名詩歌鄉愁有一定關系,為什么用鄉愁兩個字概括,也許有一定的關系。
詩不長,讀一下(鄉愁)
以小見到,由家到國,這是一個比喻說法,我以為鄉愁就是人們的鄉土記憶,是思鄉的情感。鄉愁就是傳統、就是基因,是文化的根和脈,這是我對鄉愁的理解。
包含了那些內容呢,鄉愁的內涵,我以為它包含了人文和自然兩個方面的內容,人文方面,比如說傳統習俗,馬上要過春節了,我們過年是有很多年俗的,老北京怎么過年、各個地方怎么過年,我們都經歷過,都有我們的童年的記憶。
清明節到了,我們要去祭掃祖先墳墓,我曾經在韓國,當時我在文化干部管理學院當副院長,各省市文化廳長到韓國考查他們的文化產業,我們在大巴車上導游給我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猜猜韓國最堵車是哪天?后來猜來猜去沒猜到,就是清明節,無論你是干什么的,無論當多大官,清明節那天都要回老家祭掃祖人墳墓。當我們清明節沒有列入國家法定假期,大概十幾年的時候。
再比如端午節劃龍舟習俗,七月半給我們祖先燒包袱,燒了以后變成錢,給我們的祖人,在他們的那個世界里使用。這是傳統習俗,很多很多,這是鄉愁內涵的一方面。
再比如傳統民居,你想我們去參觀建筑、北京四合院,這些房子非常的有我們民族特色,現在我回老家,我說我最大的感受,我們這些年,改革開放一個突出的變化,就是農村的住房建好了。森林保護好了,這是農村最大變化,因為農民工進城了,房子蓋了很多,不用砍樹蓋房子了,都是水泥、鋼筋、瓷磚,都是一些火柴盒。我們到歐洲看看,歐洲的鄉村什么樣子,我們城市也是這樣,都是水泥、森林,沒有特色,沒有我們傳統的味道。
我自己在老家把我的老房子改造了一下,全部拆掉了,大概100家的灰派建筑,按原樣重建,外面是磚墻,里面現代設施都有,但是看起來能看到原來出生、成長我的老房子、老宅子,這是傳統民居。
還有傳統餐飲,我們大家都喜歡母親做的飯,我們都喜歡我們的地方小吃,中國這么大,多少地方小吃啊,吃起來多有味道,我們的傳統飲食。還有傳統服飾,我們現在女孩子都不會做針線活了,古人叫女紅、女工,你不會做鞋子、不會做衣服、不會繡花你嫁都嫁不出去,不是說我們現在這些姑娘不會做,不是,現在這些記憶沒有了。還有宗詞、家譜這是我們的民族特色,他對一個地方的治理、社會和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現在很多地方都在重建。還有鄉銜制度,古時候有鄉銜來處理一些糾紛,不是支部書記、公社解決問題,那個時候不要龐大的社會組織機構,鄉銜兩部分人組成,一個部分是退休官員回到家鄉,還有一部分沒有做官的讀書人,現在也沒有了。我們的退休老干部都不愿意回鄉下去,據說有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制士制度,你說如果官員退休以后回到自己老家,多少問題都解決了,交通、住房,許許多多的問題。這是人文方面。
自然方面,山川、地理,古時候鄉村叫什么,叫里,一里路兩里路的里,上面田字,下面是土,叫視田有食,視土而居。我們到安徽看灰派建筑、看西地、看紅村,給我們介紹每個村莊都有水口,村子里面都有河流、小溪和河塘,說紅村規劃者是按一頭牛設計的,中心池塘就是牛的胃,有人叫做風水,風水不完全是迷信,有它的科學道理。
還有道路、橋梁、古樹,就是鄉村的環境,其實城市又何嘗不是如此,北京城的建設,梁思成先生新中國成立之后提出建議新舊城分開,古跡要很好的保護。這是鄉愁內涵。
下面簡單點一下留住鄉愁的意義,所謂留住鄉愁,就是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要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新與舊、快與慢、靜與噪等等一系列矛盾的辯證法,我認為留住鄉愁就是處理好這些關系。
意義在于,一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符合五中全會提出來創新、綠色等等,五個新的發展理念,也符合我們“十八大”提出的五大建設。
二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張教授也提到了以人為本,城鎮化建設要以人為本,什么叫以人為本?人除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物質需要,還有重要的物質特征,就是精神需求,豐富精神生活。
三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前面很多同志都談到了城鄉一體化。我們中國30多年的改革發展也有不少地方也已經基本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像華西村,哪是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小城市了。但是我也到了很多地方,我感覺我們的城鄉一體化還是有很多的問題,而我在臺灣感受到臺灣的城鄉一體化我認為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臺灣的鄉村,他的農田已經綠化了,溝渠都是水泥的,鄉村的道路、醫院、學校、郵局等等公共設施應有盡有,住房比城市大很多,美麗的田園風光,寧靜的鄉村生活,絕對比城市的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要高。所以我們留住鄉愁,怎么樣實現城鄉一體化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跟大家報告的發言題目,留住鄉愁是新型城鎮化的靈魂,就跟人一樣,一個人五大三粗,只有一個軀殼,沒有靈魂、沒有思想,那是什么樣的人,梁啟超先生說過,思想是實踐真我,人是思想動物,是你的思想觀念指揮你去做什么事情,你建設什么樣的城鎮化,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是你的思想指導你的行動的,所以留住鄉愁搞好文化建設非常重要。
謝謝大家。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地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