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重擔,壓力陡增”。1月30日晚間,山東省蒼山縣農安辦的一位負責人用這八個字婉拒了記者的采訪。這個“陡增”來源于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2月2日中國新聞網)
俗話說,民以食為先,食以安為先。然而,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卻成為老百姓揮之不去的陰霾。從速生雞風波,到鴨肉制毒羊肉事件,再到“僵尸肉”……一樁樁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讓老百姓寢食難安。蔬菜有農殘嗎?豬肉有瘦肉精嗎?魚蝦貝類有金屬污染嗎?屢屢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早已讓百姓戰戰兢兢,任何一起新的食品安全事故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些嚴重危害老百姓身心健康的“毒藥”,究竟“找誰負責,該誰負責,哪里負責”?
“食品安全無小事”,它關乎老百姓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容不得一丁半點馬虎。正因如此,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食品安全責任制,也是中央首次將食品安全與領導“官帽”緊密相連,“只有列入考核指標,地方領導干部才會重視,列入后官員就會愿意甚至主動去關注、查處”。在食品安全與“官帽”緊密相連的情況下,又該如何將“最嚴肅問責”落到實處?
首先,每個部門都應該各司其職,守土有方。將食品安全責任細化到人,督促其認真履職,防患于未然,從源頭監管。如果出現安全事故,應該嚴厲追責問責制。根據職責分工來確定其所應承擔的責任,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對推諉責任的現象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對于掩蓋責任、充當保護傘的人員更應該深究嚴懲,使其摒棄鉆法律空子的僥幸心理。
其次,還應建立食品安全追責問責的長效機制。不能讓失職、瀆職的監管者“置身事外”,或則隨時間的推移,使問責也隨之停滯不前,要讓干部們知道自己的官帽與食品安全緊密相連,不管事件過去多久,他們都要承擔責任、付出代價。如若不然,則應了過失者的意,使問題屢禁不止,寒了老百姓的心。
此外,如果只是籠統的一紙紅頭文件,即便一再下發,而不嚴格執行,也不會對食品安全問題起到實質性的懲戒作用。所以要加強文件的落實力度,切不可發文以后就“束之高閣”,必須完善法律體系和加強預警機制。其一,新問題要有新辦法,新形式下要新思路,應該通系統的調查、研究、討論,盡可能形成一套“全方位無死角”的法律體系、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并及時填補法律的“真空地帶”。其二,切勿“事事馬后炮”,等到事故發生后,才想補救措施,這樣只會無端的傷害更多百姓的利益。相關部門應該有預見性,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不僅要防患于未然,更要有完整的應急機制。
當然,除食品安全部門加強監管外,更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只要措施得力、民眾齊心,只要我們都“較較真”、守住心中的底線,只有政府、企業和民眾同心協力,保證食品安全,才能遏制食品安全惡性事件,推動食品安全進步,長此以往,定會讓食品安全走過陰霾、走向光明。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放心享受舌尖上的美食。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白鹿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