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發展,面臨的挑戰之大、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收入爬坡過坎實現翻番的目標,必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形成新業態、新組織方式、新商業模式和新經營機制等,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配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注重四個方面:
一是縱向延伸,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目前,我國農業產加銷連接不夠緊密,仍未形成高效完整的產業鏈條。農產品加工業起步晚、基礎差、技術裝備落后、加工轉化率低,特別是農產品產地預冷、烘干、儲藏等初加工發展滯后,產后損失嚴重。農產品流通方式落后,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現代營銷方式應用不普遍,運輸流通成本高、損失大。農業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品牌意識欠缺,大路貨多、精品少,效益不高。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就是要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在縱向上推行產加銷一體化,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鏈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城市和鄉村、現代工業和農業的有效聯結,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重點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支持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通過一系列積極行動,健全完善農業的產業鏈、就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效益。
二是橫向拓展,挖掘農業價值創造潛力。農業除了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等基本功能,還有生態涵養、觀光休閑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這一鮮明特點在大國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豐富且有特色。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觀光休閑、農耕體驗等需求日益增加,為拓展農業功能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近些年,許多地方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產業特色、歷史文化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和鄉村旅游,帶動了一方經濟,富裕了一方百姓,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新亮點。今后,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農業非傳統功能的挖掘,最大程度地提升農業的價值創造能力。要采取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資源資產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通過支持和引導,培育發展一批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業態新產業,農村的綠水青山將會變成農民的“金山銀山”。
三是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它能夠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我國探索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有益嘗試,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產業融合水平還不高,產業結構簡單化現象比較普遍,產業各主體各環節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為了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要高度重視促進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將農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提高產業發展的統一性、協調性。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化;著眼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統籌考慮產業布局與環境保護,將產業與生態有機結合起來;創新體制機制,采取政策扶持、PPP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各方主體投入農業、加強合作的積極性;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提高產業融合的規模效應;利用互聯網平臺,促進產業之間的線上融合,增進經濟效率。要通過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共同努力,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讓農業煥發勃勃生機,成為發展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
四是創新制度,讓農民成為共享利益的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立足農業、依靠農民、惠及農村,任何時候都不能剝奪農民的主體地位。多年來,我國努力探索完善農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尚未完全破題。比如,一些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后,代替了農民而不是帶動農民,導致農民在農業發展中被邊緣化。從基本國情和農情出發,一定要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要按照1號文件的要求,支持供銷社創辦領辦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密切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建立農民入股參與農業經營、合理分享收益的長效機制;探索有效辦法,實現財政支農資金幫助農民穩定分享產業鏈利益。要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農民利益作為推進產業融合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贏得農民的真心支持和廣泛參與,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2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