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春節期間在鄂西山區采訪發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出現了一大批“有車族”。這本來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兒,然而據一些村干部介紹,不少農村“有車族”其實負債累累,買輛小轎車并非因為生活富足,而是出于相互攀比“爭臉面”。(新華社武漢2月16日電)
過去,我們的農村社會是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與城市之間各種互動相對較少。究其主要原因,不僅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限制,更是多年的傳統文化沿襲。在小農經濟的背景之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道德規范。這樣的一套規范或者說規矩在傳統農村社會起到了穩定基礎、指導行為的根本性作用,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和各種行為走向了和諧、統一,呈現出一種良性循環的局面。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浪潮的席卷下,傳統小農經濟被取代,人員、物資、金錢等各種生產、生活要素在城市與農村之間頻繁流動,各種新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輸入,嚴重的沖擊著傳統道德規范。如上文所說的攀比之風,就是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念出現了變化,而傳統道德的約束已經逐漸失去了作用的一種結果,諸如此類的道德滑坡、道德崩潰等現象屢見不鮮。也許,價值觀念和道德是一種成對的匹配關系,有什么樣的主流價值觀念就會有與之相對應的道德。當主導的價值觀念出現了變化,傳統的道德就將逐漸失去作用。而道德和價值觀念卻是社會最為重要的基礎。
換句話說,也就是當下農村,主流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而相應的道德、規矩卻沒有更新。這也是所謂處于轉型時期的一個重要方面:道德轉型。于是,鄉風重建正當時。我們要做的首先就是對現在主要的或者說流行的價值觀念進行甄別和篩選,對好的要大力提倡,對于不好的要堅決杜絕,其次是,有針對性地對我們傳統道德進行改造,并加以推廣,獲得一種普遍的認同。這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促進城鄉之建的融合,最后,就是涉及操作層面的相關問題了。道德層面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通過強制性的手段進行引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會層面的自覺形成。只有自下而上的革新,才是最為牢靠、最為有效的。
作者單位:滎經縣政府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