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西部勞務輸出大省貴州的許多農民工兄弟來說,打工收入是全家一年中最大的一筆進賬。如何用好每一分錢,他們都要精打細算:或建房養老或供子女上學或在家創業,確保“血汗錢”都花在“刀刃”上。
養老
從養兒防老到自力更生
“我今年50歲了,再過幾年,打工都沒人要。回老家修房子就為養老有著落。”陳春國說,俗話講養兒防老,但都是老傳統,靠不住。現在農村條件好,還不如搞點副業自己養老。
陳春國家住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甘棠鎮大寨村,只讀過一年小學,13歲就出門打工,足跡遍布沿海及內地的幾十個城市。賣菜、下工地、安裝水電、承包工程……幾乎全靠體力吃飯。
陳春國說:“在外30多年,年齡越大越不好找事做。老了怎么辦,還是要提前謀劃。”
2015年10月,聽說家鄉正在搞鄉村旅游,原本在福建打工的陳春國決定帶著積攢了大半輩子的20多萬元回家建房,既能老有所居,也能搞個農家樂,自力更生,養老有保障。
陳春國說:“我們這代人打工就靠下苦力,老了就等于失業,但現在國家農村的很多政策給養老提供了保障。”
【記者觀察】在農村,對于沒文化、缺技能的大多數老一輩農民工而言,喪失勞動力之后如何老有所養是他們最大的“心病”。國家現有農村醫保、社會養老補貼等政策為農村養老提供了不少保障,但多元的養老需求與日益提高的農村生活水平對此提出新要求,還需要不斷完善。
供讀
從讀書無用到知識改變命運
在黔西縣洪水鎮解放村,記者見到農民工蔡祖元,50出頭的他一臉滄桑,身上穿著年前在廣西電力工地上配發的工作服,顯得單薄。他說:“家里3個孩子,兩個讀大學,一年的收入全部供娃兒讀書了。”
蔡祖元小學畢業,常年靠下工地、拉電線、建電塔等體力活維持一家5口人的生計。每年過年回家,他都會先把孩子讀書的錢預留出來,剩下的才用于生活。
“沒文化出門事事難,收入也不穩定。所以再苦再累都要讓娃娃讀書,不能再走我們的老路。”談到讀書,蔡祖元很堅定地說,在農村,讀書很有用,村里有不少人靠讀書改變了命運。
農歷臘月二十三,蔡祖元才回到老家,他從帶回的1萬多元中先拿出1萬元給孩子作學費,剩下幾千元錢用于生活。為了供孩子讀書,他家的房子透風漏雨,還有部分坍塌了都沒修繕。
他說:“現在貧困家庭孩子讀書國家還有補貼,我的負擔會越來越小。”
【記者觀察】農村不少家庭“因學致貧”,但只要扶持一把就能迅速改善。由于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讀書無用論”思想正在一些農村蔓延。“扶貧先扶智”,教育是切斷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方式,國家還應加大對農村教育、貧困學子等的扶持力度,讓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創業
從“隨波逐流”到實現自我價值
“越想把事做好就越覺得自己知識有限,要不斷學習充電。”楊杰說,現在的環境有新變化,打工不只為了養家糊口,更重要的是積累經驗,學習知識,實現自我價值。
2015年底,借助國家相關創業扶持政策,楊杰帶著3萬多元返鄉走上了電商創業之路。高中畢業后,在社會上隨波逐流地飄蕩了兩年多,但他的目光總是盯著自主創業,和同齡人聊得最多的也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創業路。
“社會發展給了創業更多的機會和條件,互聯網更讓山區擁有平等的競爭力。”楊杰說,我還年輕,失敗了可以再來,但一定要搏一搏。
如今,楊杰的店在老家黔西縣金碧鎮開的京東電商館已運營近3個月,實現了電商交易額達20多萬元,不僅從網上給鄉親們買電視、沙發等家用品,還賣出了當地的農特產品。
他認為,作為新生代的務工者就要利用新環境,抓住新機遇,走社會發展的新路子。
【記者觀察】“85后”“90后”等新生代農民工勇于追求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與國家“雙創”理念相契合,逐漸成為農村返鄉創業的主力軍。如何提高扶持與服務能力以承接返鄉潮,更好地滿足農民工自主創業的多元需求,還需要地方政府付出更多努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