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首要基礎。糧食的生產離不開光、溫、水等氣象要素,氣候條件是糧食生產的重要決定性因素,氣候變化是影響糧食生產的關鍵要素。氣候變化主要通過改變農作物的種植范圍、生長季長度、單位面積土地的產量等途徑影響糧食生產。研究表明,溫度升高將使得世界上中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潛在適宜種植范圍擴大,潛在生長季延長,同時有利于中高緯度地區糧食單產增加,而不利于低緯度地區糧食單產的增加。
最近,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小組,系統評估了未來百年氣候變化對中國玉米、小麥、水稻和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及其區域差異。他們的評估采用了五個全球氣候模型和四個農作物模型,共計20種組合預測的結果。這些氣候模型和農作物模型均來自全球知名的研究機構。
對玉米而言,在溫室氣體低排放情景下,玉米的中、高減產區主要是西南地區。在中排放情景下,玉米減產風險增加,高減產區向東北和華南地區擴展。在高排放情景下,減產風險進一步增加,其中華北、西南和華南地區玉米減產幅度達20%以上。
對小麥而言,在低排放情景下,低中減產區是華北、西南和新疆地區;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增加,中高減產區向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擴展。在高排放情景下,高減產區進一步擴張,華北、華南和新疆地區的減產幅度高達20%。
對水稻而言,在低、中排放情景下,減產區幾乎不存在;在高排放情景下,減產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華南的部分地區,其中長江中下游的極少數地區減產幅度大于15%,屬于高減產區。
對大豆而言,在中、低排放情景下,輕減產區是華北地區中部,減產幅度小于10%;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增加,減產風險增加。在高排放情景下,華北和華南地區的減產幅度高達20%。
總體來說,在當前糧食主產區,未來氣候變化將導致玉米、小麥、大豆和水稻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減產,并且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增加,減產幅度也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未來溫度增加使得農作物呼吸作用增強,加速營養物質的消耗,不利于農作物增產。
但是,未來氣候變暖對糧食生產也有利好的一面,主要表現為在目前不適宜農作物種植的高緯度和青藏高原地區,氣候變暖使得這些地區的農業熱量資源增加,從而成為適宜農作物種植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