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有關通知表示,將從2020年3月起啟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住宅盤活利用試點,在16個市各選一個縣,探索建立閑置宅基地“三權分置”,適度放活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使用權。當前,如何進一步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促進城鄉發展?搜狐智庫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道林。
朱道林表示,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農村人口不斷進城,導致農村宅基地出現一些閑置或剩余,通過“三權分置”改革能夠給有退出需求的農戶以退出機會,通過流轉讓閑置的宅基地得以再利用,減少閑置所導致的浪費,也能夠讓農民取得一部分原有資產的收益。
對此,國家政策也一直強調鼓勵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但是實踐中很多農民并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朱道林認為,目前,退出難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由于農村進城的人可能不一定能在城市獲得比較穩定的就業,甚至沒有自己城鎮住房,這種情況下肯定不愿意放棄在農村的宅基地,否則就失去了退路。
第二,我國地域遼闊,東西差異、南北差異,尤其城鄉差異都比較大,宅基地退出往往受到觀念、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如從經濟差異上看,城近郊區的農村宅基地的資產價值量會相對較高,但對于遠郊區,尤其是邊遠山區,實際上也值不了多少錢,退出價值不高,不退出還可以作為不得已時的退路,自然會選擇不退出。
“從這個角度看,邊遠地區可以賣的宅基地,并不一定有多大的市場。即使是有市場,有交易,也不一定能形成多大的資產量。”朱道林認為,不管怎么改革,農村地區的宅基地主要還是應該考慮當地居住的需求,滿足當地就業居民的住有所居。
朱道林表示,由于宅基地制度改革既涉及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生產生活保障,又涉及農村轉型、城鄉統籌發展,與鄉村振興、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因此改革必須穩妥推進,既不能導致進城務工的人員想回去時沒有退路,同時也要保證農村宅基地改革不被投資者或者房地產開發去過度炒作,更須遵循“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則。因此,改革的難點就在于如何在這幾個方面找到結合點和平衡點,才能保證宅基地制度改革得以穩妥推進。
“城里人不是完全不能到農村去購買宅基地,但是我不贊成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建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住宅、建鄉間豪宅。”朱道林認為,如果農村宅基地流轉應首先滿足并允許在農村真正從事農業產業的人使用一定的宅基地。他強調,土地制改革一定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轉型發展服務,尤其是為農業產業轉型發展服務的原則。
此前,多地也印發通知,指出進一步深化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鼓勵村集體和農民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依法依規發展民宿、鄉村旅游等業態。
朱道林認為,民宿和鄉村旅游應該鼓勵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要遵循市場機制,讓投資主體自主選擇,這是第一個前提。第二個前提,要考慮可能的市場容量,防止新的一哄而上、行政推動、簡單復制,一旦投資建成缺乏市場,必然產生新的閑置與浪費。
“真正去調查會發現,城市郊區民宿很多,但是真正盈利的民宿并不是很多,普遍存在客流量不穩定、季節性強的特征。主要是市場容量的問題,所以要交給市場,讓市場自己去判斷。從這個角度來說,政策只要給一個口子就行了,至于發展到什么程度,還是要遵循市場機制,不能過度靠行政手段推動。”
他強調,考慮到今后長期發展的一個持續性,要從整個城鄉功能的分區和區域的空間經濟格局,科學推動。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搜狐智庫 2020年3月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