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華昌宜:鄉愁經濟的三層意義

[ 作者:華昌宜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09 錄入:王惠敏 ]

我們成年后,不免常回憶快樂童年時光;中年老年后,又更易想起青年壯年的經歷。這種對以往人、時、地的眷念,英文是nostalgia,翻成中文成為「鄉愁」,但不一定和「鄉」有關。另一方面這卻是超越文化、種族、階層的普世經驗和情緒。其中共同元素即是:回不去了,就像失去的稚心和童貞,時光不可逆轉。Tomas Walfe的『你不能再回家』 (You Cant Go Home Again)是這一層意義。

鄉愁的另一層意義果真與鄉有關,特別是指多少曾有鄉居經驗,而在都市里生活己久,不時感到厭煩的人之情緒。這也是中外皆然,不過是特指工業革命及城鎮化后的現象,英國湖濱詩人群是最好代表。從階層看,這應屬中產人士特有。 (注一)他們不是不能回鄉或下鄉,只是多不愿在鄉久留永居,理想是能在城鄉之間隨意來去。

(如從人為政治因素來看,與鄉有關的鄉愁還應擴大「鄉」義。例如:兩岸開放前敘述臺灣一部份人鄉愁的余光中之一詩 (曾被溫家寶引用)、游大陸不能回鄉奔喪的林毅夫、等等。)

鄉愁的第三層意義是指城鄉移民人的感受。這才是大陸當前城鎮化中的課題,而只有在這層意義上能和經濟掛勾成為「鄉愁經濟」。鄉間農民為工資吸引,來到城市,又何止是產業別之改變。從此他要順從鐘表和遵受工作紀律,他要被馴服。更重要的是他要適應完全不同于鄉間的城市人間關系---頻繁多禮而冷漠,他要從以往的群體認同中重新建立獨立人格,要學會自私、理性、和計算,懂得時間和金錢價值。總之,他要脫胎換骨,轉變成為一個新人 (注二)是這種新人的勞動力才能和資本結合,創造產出剩余,推動經濟。他匯款回家,經過乘數效應給村經濟帶來活力。但他為鄉愁撕裂。最初過年過節時他仍舊回鄉,但最后發現他也己回不了家,他身體和靈魂己屬于另一世界。但是他帶回了資訊和新價值,引走了更多年青村人。他就是改變鄉土的媒介。

我們能為這第三種鄉愁做什么?好像不多。去年年底中共中央文件中出現了“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指示,使人一頭霧水,倒底什么意思?是要規劃工作者創造城鄉之間的中繼環境來安撫被疏離了的移民?(注三) 這里有西方經驗可參考。十九世紀末,Ebenezer Howard 推動的三萬人左右、在都會區邊緣的「花園城」(garden city)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此種衛星「城」后來成了二戰后各類新鎮的先軀。但他們的實際功能并沒有攔截了城鄉移民,而是提供了都會裡中產階級郊區化的低密度居住,也就是減除上述的第二種意義鄉愁。更重要的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歐美各國發現這些郊區新鎮不需要也不應該由政府來補貼推動,土地經濟機制接手,市場自然會供應。(注四)

城鄉新移民實際去了那里?他們不是進了工廠,就是來到都會中心,那里有各種各式的第三次產業工作需求,(不是商業、金融、教師、、而是營建工、幫傭、垃圾收集、、---而同樣是城市運作功能之必需。)都會中心地價高昂,他們以高密度居住方式來集體出租競勝中產家庭。(注五)他們的鄉愁也是靠高密度居住來相互取暖支持,他們不會選擇住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郊區,除非工廠在那裡。他們要到下一代成功后或許會搬離市中心。

要分析鄉愁經濟,也許得從空間經濟著手,因為其中邏輯似乎能和現實聯接。紐約的唐人街、小意大利或許是不錯的標本。誤解了鄉愁經濟可能導致政策上的美麗錯誤。

    注一, 湖濱詩人William Wordsworth 在他一詩中以區區六字表達了對工業化后城市人的性格: Late and soon, getting and spending. 見到梁實秋以同樣的簡練譯為: “夙興夜寐,競營揮霍”八字。記得Lewis Mumford 在他的『歷史中的城市』(The City in History書中挿圖曾引用Getting and Spending。當代中國,不僅是土豪,大約也可以這幾個字來形容吧。吊詭的是:經濟發展就還得靠這種性格。最近中國要經濟轉型,希望以內需代替出口作為增長動力,也就是說國人的節儉美德要改為多揮霍一點。總體經濟和個人德性間的關系是遵從辯証法則的?此話扯遠了。總之,英國城市人的鄉愁并未隨文學上的浪漫時期過去而告終。實際上最能代表此類鄉愁的應舉愛爾蘭詩人葉慈的”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不過此詩喻愿,并非實際行動。后者則應舉本讀書網站曾熱烈討論的碧山村計劃?

    注二, 最能表達城鎮化后人際關系變化進而影響個人性格者,莫過于Louis Wirth 1938年的社會學一文”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我此處所述乃是五十年前讀此文后的心得之應用。剛上Yahhoo去查,發現此文迄今仍然當紅。被引述、推崇不減當年,還有人將之摘要,以供繁忙的都市學人學生快覽。又:Wirth 是受19世紀末德國社會學家George Simmel的影響,特別是后者的”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一文。Simmel主張社會及文化之形式和內容互動而被認為后世結構主義的先軀,此可在Wirth文中見到。

    注三,他離開了土地上所熟悉的農耕, 來接受受別人管理的工廠或服務性工作, 這是近似馬克斯所說的異化,雖然馬之原意不及于農耕;他在城市裡又經歷了Wirth所描述的人際疏離。所以他的鄉愁是基于這alienation一字的異化和疏離的雙重意義,恐怕不為知識份子所能體驗。

    注四, 英人于1950年代工黨執政期間大力推動新鎮政策,還藉聯合國向世界推銷,認為是對人類偉大貢獻。臺灣也是此理想之進口國之一。但在英國三代新鎮后無以為繼,財務虧損,政府叫停。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新鎮中初期無人居住時不應有大量公共建設來浪費資源,而無此類建設時又無人搬去居住。在這雞和蛋關系之間須經政府利息補貼十至廿年來打破矛盾,其間公共利益目的受人質疑。1970William Alonso在一篇”海市蜃樓的新鎮”TheMirage of New Towns有過犀利批判。這類批判原可能不適用于中國,因為在后者土地取得簡易,城鎮稅收和經營成本計算不同,更重要的是政府原可掌握需求,使新鎮開工后三五年即有了過半居民。我在廈門即看過幾個這樣的快速新鎮---譯為英文應是instant new town吧。不過近年來全國推行過頭,讓建商依投資融資辦法而依不市場需求來興建,結果到處出現了空蕩鬼城,真的成了海市蜃樓。

    注五, 在工業革命、中產階級興起以前,中外都是菁英階層居住城市中心。此后結構反轉。Alonso在他的Location and Land Use一書中開頭即問為什麼所見卻是窮人住在地價高昂的都會中心?答案是此乃高密度之集體競租結果。這是市場力量。政府以規劃干預后使事複雜。例如臺北市所給之平均容積率偏低,使得低收入者難以高密度之集體競租方式留存,他們于是住在市外以機車通勤。早晚上下班時站在臺北市聯外穚梁上所看到的如云機車可說世界一景。其造成的空氣污染以及較高的傷亡率均因其為外部性成為社會成本而并未計入市場。這是政府應補貼建造社會住宅之理由。此理由是基于效率而非公平。

    作者系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愁經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一区 | 欲求不满放荡的女老板bd中文 |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2021 | 在线播放亚洲人成电影 | 婷婷丁香五月深爱憿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