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湖南鄉村振興藍皮書|宜章縣2023年鄉村振興研究報告

[ 作者:李珊珊?凌力群?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11-17 錄入:易永喆 ]

摘要: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宜章縣近年來以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強縣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其創新做法可以歸納為:建立“田長治”工作機制,創新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發揮地域特色,做好“土特產”特色文章;建立“共富基金”,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探索鄉村治理新做法;構建大民政格局,兜牢大民生底線。在此基礎上,提出要處理好耕地“非糧化”整治與農民增收的關系、圍繞市場體系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將“外部推力”與“內生動力”有機結合等啟示。

關鍵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農業強縣  宜章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把農業強國建設正式納入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體系。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站在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歷史節點,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無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題、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調研發現,宜章縣以農業強縣為目標,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的區位條件,利用湘南起義策源地和首義地的紅色優勢,依托“天下莽山”旅游品牌的火熱出圈,全方位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經驗。

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成效

宜章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建設基礎實、產業興、生態好、農民富的農業強縣,初步構建起城鄉要素良性互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鄉村發展富有活力的良好局面,邁出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一)守底線,脫貧攻堅成果得以鞏固拓展

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22年度全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銜接鄉村振興項目計劃共有714個,涉及金額20672.7062萬元。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屏障不斷筑牢,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由4560元/年提高至4680元/年,2023年再次提高至5040元/年,2022年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3465萬元,發放特困人員供養金和護理費2166.5萬元,為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293.52萬元,發放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費238.74萬元。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常態化幫扶,建立“財政+保險+農戶”的防貧保障機制,由保險公司對生活困難且人均年收入低于標準線6900元的農戶,按每戶限額3萬元的標準對不足部分進行補償,2022年累計賠付159戶118.31萬元。

(二)提效能,鄉村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糧食生產穩中有進,2022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70.48萬畝,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糧食總產量達27.4萬噸。農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全縣創建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13家“兩品一標”企業全部落實產品追溯和身份證管理,入駐管理平臺的注冊和使用率達100%。特色產業不斷做強,創建了湖南早中熟柑橘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臍橙種植面積共29.7萬畝,產量21.8萬噸,綜合產值13.5億元。宜章縣被選定為2022年中國柑橘年會現場參觀點,長村鄉創建為國家級農業特色強鎮。產業融合不斷深入,2022年全縣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14.32億元,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13.26億元,較上年度增長22.5%,實現旅游總收入76.32億元,增長4.9%。

(三)強基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扎實推進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加快推進農村“空心房”整治,2022年拆除面積23.4萬平方米,清理建筑垃圾約15萬噸;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2022年完成農村戶廁新改建1897個,建成公廁15座,完成率100%。美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獲評全省村莊規劃綜合服務先進縣,開展11個美麗屋場示范村創建,關溪鄉東源村、玉溪鎮廖家灣村成功創建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縣域統籌下的農村公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在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中,全縣23家基層醫療機構100%達到基本標準,其中有8家達到推薦標準衛生院,居全市第一;巖泉鎮中心衛生院被評為“全國亮點機構”;有7家鄉鎮衛生院躋身全省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100強。民生實事圓滿完成,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再次提標,縣民政局被評為全國社會救助工作先進單位。教育事業均衡優質發展,嚴格落實控輟保學周報制度,開展義務教育階段“五類”學生專項排查,完成送教上門學生327人,發放春季學期貧困學生教育補助金1722萬元,惠及學生2.93萬人。

(四)補短板,農民增收致富水平不斷提升

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統籌整合銜接資金1.86億元、實施項目688個,另外還安排縣級銜接資金2021萬元、實施項目19個。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書記工程”,“一村一策”編制發展規劃,每年設立專項支持資金300萬元,對村集體經濟首次突破10萬元和100萬元的村進行獎勵。2022年,全縣246個村經營性收入為3677萬元,同比增長100%。成功承辦全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推進會,“一村一策”舉措被《湖南日報》頭版頭條推介。農民收入持續增加。2022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5元,增長7.7%,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21的2.9縮小到2.86。

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創新實踐與典型經驗

宜章縣錨定建設農業強縣目標,因地制宜提出“鄉路好走、鄉景好看、鄉間好玩、鄉味好吃、鄉屋好住、鄉品好賣、鄉風好淳、鄉民好富”的“八好”鄉村建設要求,著眼于保障糧食安全、推進產業振興、推動共同富裕、提升治理效能、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創新舉措,積累了有益經驗。

(一)建立“田長治”機制,創新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時指出:“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要守住數量和質量雙紅線。宜章縣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現有耕地43.39萬畝,是全國和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縣。近年來,宜章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重要指示精神,面對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的縣情,組建了一支987名田長隊伍,推動43.39萬畝耕地管護全覆蓋,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讓“田長制”成為“田長治”。做法被央視《新聞聯播》推介。2022年6月,宜章縣因耕地保護工作成績突出榮獲國務院真抓實干獎,獲得國家1000畝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縣級田長抓“三基”,扛牢耕地保護政治責任。作為縣第一田長、總田長,縣委書記和縣長牽頭抓總,堅持整縣統籌、上下齊抓、強力保障,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耕地保護機制。一是創新“四個一”工作模式。一本“臺賬”抓整改,對拋荒地棄耕原因及年限等基本情況登記造冊;一套制度嚴考核,對工作人員因失職、瀆職造成侵占農田、耕地拋荒問題進行追責。將43.39萬畝耕地保有量和39.5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帶位置分解下達至19個鄉鎮246個行政村;一張“地圖”明責任,確定各片責任田的“田長”。縣級田長帶頭拓荒種糧5畝以上,同時創辦100畝以上的示范片1個,年底與鄉村振興共同考核。宜章縣要求,縣級領導、縣有關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及鄉鎮黨政領導干部,每人“認種”1畝以上的拋荒田,全程參與復耕、管理和收割。一個“APP”促工作,推出“宜章縣田長制巡查監管”APP平臺,能精準定位、即時報告、現場查勘,一改過去“宣傳靠吼、保護靠走”的管理模式。二是抓基礎制度建立。率先在全省出臺《全面推行“田長制”工作實施方案》《耕地保護六條措施》《宜章縣加強耕地保護“鋼牙齒”八條措施》文件,全面推進田長制工作,落實巡田工作要求,嚴格執行耕地用途管制,扎實做好耕地保護工作。實行例會制度,每周約談耕地保護重點工作落后鄉鎮,每月召集鄉鎮分管領導調度耕地保護工作開展情況,理清工作思路,明確下步工作重點,確保按時完成年度恢復耕地、田長制巡田等任務。落實指標凍結制度。根據各鄉鎮耕地保護底線目標任務數據,建立各鄉鎮耕地保護臺賬,本年度凡因部、省下發的衛星監測、衛片圖斑、督查違法圖斑;縣田長制辦公室督查發現的違法占用耕地、各類“非農化”“非糧化”、新增占用耕地問題,依法審批的除外,一律先行凍結所在鄉鎮耕地保護底線目標指標,經整改復耕后再進行指標解凍釋放。三是抓基地示范引領。確定楊梅山鎮平和洞、玉溪鎮西門村、梅田鎮下塘村、一六鎮一六村、黃沙鎮大元村,5個耕地保護示范點。開展“耕地保護示范點責任包干”“耕地保護模范創建”活動,縣級田長示范包干1000畝,縣級副田長包干800畝;鎮級田長包干800畝,鎮副田長包干500畝,村級田長包干500畝,村級副田長包干200畝;全年評選5個耕地保護模范鄉鎮和50名優秀田長,促進耕地保護和田長制工作落地增效。

鄉級田長抓“三員”,落實耕地保護重點任務。堅持以鄉鎮為主體,發揮“三員”作用,確保耕地保護落實落細落點。一是監督員巡田,嚴防違法行為。各鄉鎮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好人協會成員中挑選監督員,成立巡田隊伍,用好APP,采取日常督查、重點督查、專項督查等方式,開展監督員常態化巡田,對耕地違法違規行為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宜章縣借助APP,制止違法亂占耕地行為28起,復耕土地146.61畝,拆除違法占用耕地建房2768㎡,實現違法占用耕地零增長。為激勵“田長”履職盡責,縣財政安排預算500萬元,對年度完成任務好的鄉鎮、村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二是水管員管水,確保灌溉用水。組建鄉鎮水管員隊伍,壓實管渠、清淤、配水職責,科學調度灌溉用水。投入10億余元,建設莽山水庫左右干渠和5條骨干支渠,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31.2萬畝。2022年面對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宜章縣整合各類資金2000余萬元,實施小水源聯通建設等工程,添置抗旱設施2000余套,實現大旱之年大豐收。2022年宜章縣糧食產量達到27.4萬噸,新增1.3萬噸。三是技術員送技,實現穩產高產。由科技特派員、農技員、氣象員組成技術員隊伍,開展送技下田活動,2022年舉辦耕地保護、耕種技術指導培訓482場次。大力推廣耕地輪作模式,發展“煙稻”5萬畝、“菜稻”2.6萬畝、“油稻”8萬畝,大幅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村級田長抓“三社”,打通耕地保護“最后一米”。堅持因田制宜、分類施策,發揮組長、種糧大戶等網格田長的作用,緊盯耕地保護承包經營主體,督促履行耕地保護義務,做到守田有責、守田負責、守田盡責。一是專業合作社管好流轉田。推行“以村為主”的土地組織化流轉模式,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300余名種糧大戶承包流轉耕地8.6萬畝,有效促進規模化經營、集約化利用、產業化發展。全縣有農業專業合作社236家,實現耕地流轉面積32萬畝。僅鼎澤農業科技公司種植規模就達到3600畝。二是支部合作社治好拋荒田。對基礎差、較偏遠、效益低的拋荒田,一般種糧大戶不愿種,需要村級組織擔當起來。對撂荒兩年以上且農戶不愿意復耕的,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依法收回土地經營權,通過村級組織成立支部合作社恢復耕種。比如,笆籬鎮財源農機合作社支部,承種了80畝拋荒耕地,實現年收益6萬余元。三是群眾聯合社種好分散田。對群眾分散種的耕地,支持村組黨員干部帶頭,成立聯合社,把分散種田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信息、科技、農機共享,還共同享受種糧大戶的獎補政策,降低種糧成本和風險,直接增加每畝收入300元以上,大大提高了分散種糧效益。

(二)發揮地域特色,做好“土特產”特色文章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 近年來,為將更多“宜人豐味”推上大灣區餐桌,把凝結一方水土、承載地域形象的“土特產”做大做強,宜章縣立足茶葉、油茶、臍橙等“兩茶一橙”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全縣擁有臍橙28.6萬畝、茶葉6.6萬畝、油茶11萬畝,獲評“全國農業標準化(臍橙)示范縣”“中國臍橙之鄉”“全國茶業百強縣”。宜章縣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引領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從當地走出去的臍橙品牌“和橙”暢銷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縣已入選的20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中,臍橙基地牢牢占據12個席位。除此之外,宜章的生豬、蔬菜產業,以及楊梅、葡萄、琯溪蜜柚、藍莓等特色水果紛紛走向粵港澳大灣區。2022年,全縣20個‘菜籃子’基地向粵港澳大灣區銷售農產品50000噸。

盤活優勢資源,念好“土”字訣。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土特產的“土”之根脈,就在于不同地區各異的自然稟賦和農業資源。宜章大氣候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但南嶺山脈橫恒于宜章南部,其山脈走勢對南下冷空氣及北上的暖濕氣流均有阻擋作用,這獨特的地理構造成就了怡人的區域小氣候,呈現冬暖、春早、夏涼的特點,使宜章擁有得天獨厚的“土”的資源。做好農產品土特產特色文章的關鍵就在立足“土”資源,保持“土”味道。宜章縣依托自然稟賦、區位條件,多方比較、綜合考量,將臍橙產業確定為本縣“一縣一特”產業,將茶葉、油茶等作為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推進“兩茶一橙”產業發展,同時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生豬、烤煙以及楊梅、葡萄、琯溪蜜柚等特色水果產業,推動形成與地方資源相配的多元化產業結構。

打造地標品牌,書好“特”字文。“特”講究的是“錯峰頭”“獨一份”“叫得響”。一方面,宜章縣因地制宜,主動突破區域特色農業發展瓶頸,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找準產業發展新路子。宜章柑橘資源得天獨厚、柑橘文化源遠流長。2002年,宜章縣委、縣政府將臍橙產業確定為本縣“一縣一特”產業,制定支持政策,引導產業做強做大,打造“和橙”品牌。2023年宜章全縣臍橙種植面積共約29.7萬畝,年產量21.8萬噸,綜合產值13.5億元,全縣近10萬人通過臍橙產業實現增收。臍橙產業成為全縣的富民產業、支柱產業,臍橙產品暢銷粵港澳大灣區。宜章縣也成為農業農村部規劃的贛南—湘南—桂北臍橙優勢產業帶的主產區,先后被評為中國臍橙之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基地縣、全國農業標準化(臍橙)示范縣、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生產基地。另一方面,宜章縣又能“跳出本地看本地”,明晰自身優勢,謀求差異發展,既有配套、關聯發展,又能實現差異化、錯位競爭,將本土優質農產品蝶變為區域特色品牌和優勢產業。調研發現,宜章縣以打造“中國紅茶示范縣”“粵港澳大灣區紅茶直供基地”為目標,堅持市場導向,以銷定產,控制種植規模,引導產業做精做優。2021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6.6萬畝,總產量1700噸、綜合產值近5億元,躋身“全國茶業百強縣”“ 湖南茶葉千億產業十強縣”,莽山紅茶的產品品牌多次在國際農博會、全國農博會中獲獎。

實現產業集聚,唱好“產”字歌。宜章縣立足特色優勢產業,做強加工業、做實農旅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全鏈條升級。2022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674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4家。實現企業銷售收入106.4億元,較上年增長12.9%;實現利潤5.68億元,增長10.9%。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以“天下莽山”旅游品牌為引領,支持發展鄉村旅游,建成一批星級鄉村旅游區和精品民宿,農旅融合發展步伐加快,2022年全縣接待游客萬人754.4次,增長3.1%。臍橙產業方面,建設規模化臍橙商品化處理加工廠2座,臍橙年商品化處理由原來的加工空白增加到5萬噸以上;建設臍橙簡易通風庫20余萬立方米,農產品產地及集中冷鏈倉儲庫5.2萬立方米。宜章“和橙”基地還配備建設了蚯蚓糞廠、育苗研發區,并自建了用于清洗臍橙表皮的純凈水廠以及榨汁系統等,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積極探索經濟與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新路子。

(三)建立“共富基金”,不斷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宜章縣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路上既注重公共資源的持續投入,更注重對農村主體、要素及市場的高度重視和充分激活,持續提升農村農民的內生動力。

突出縣域層面宏觀統籌,打造“帶富”戰斗堡壘。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需要以縣域為載體加強對農村基層工作的全面領導,打造帶領廣大群眾共同富裕的健全戰斗堡壘。一是組織推動。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書記工程”,“一村一策”編制發展規劃,構建“黨政統籌、組織牽頭、農口主抓、部門配合、鄉村實施”工作格局。二是政策撬動。每年設立專項支持資金300萬元,對村集體經濟首次突破10萬元和100萬元的村進行獎勵,已兌現獎金80余萬元。強化金融政策支持,2021年來累計發放“鄉村振興貸”25億元。三是示范帶動。設立城鄉聯動、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溫泉旅游、三產融合等“五大示范片區”,培育平和等27個集體經濟示范村。四是考核促動。制定發展集體經濟考核辦法,2022年提拔或進一步使用成績突出的鄉鎮負責人11人,約談排名靠后的鄉鎮負責人3人。五是結對聯建。堅持以鄉鎮為單位,引導27個經濟強村帶動50個經濟弱村發展,經濟薄弱村全面“清零”。六是駐村幫建。推行縣領導聯村、縣直單位包村機制,組建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101支294人,幫助解決資金、政策、技術等問題。七是能人助建。選拔783名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占比36.6%,引導325名經濟能人、142名黨員致富能手回村興業,發揮“頭雁”效應,提升共富能力。

搞活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夯實“致富”產業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需要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并積極利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以夯實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產業基礎。2022年,全縣村集體經濟出現可喜局面,全縣246個村已有百分之九十集體經濟超10萬元,同比去年增幅46%。調研發現,宜章縣楊梅山鎮平和洞成立了宜章首家多村聯辦集體所有制企業——宜章縣神農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旨在推進鄉村振興、壯大集體經濟。莽山瑤族鄉西嶺村5組跳石子自然村從2016年初開始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支部+農戶+合作社+公司”的均權合作產業發展之路。跳石子生態農業公司從2017年開始盈利分戶,至今已連續每年每戶分紅500元和10斤黑豚肉,村集體經濟以土地和山林入股,每年可獲益1.8萬元,5年來,公司予社員分紅達90萬,村集體經濟收入9萬元,2021年底合作社32戶社員每戶分紅5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8萬元。5年來,公司向社員分紅達9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9萬元。

持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激發“共富”強勁動能。堅持在城鄉融合發展上持續發力,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激發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勁動能。調研發現,平和洞片區四村聯建探索“共富”模式,廣泛發動在外企業家、知名人士、鄉賢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支持鄉村發展,以平和洞特色項目建設為依托,將所得村集體經濟收益提取60%公積金、30%公益金后,剩下的10%綜合統籌設立“共富基金”,按全體村民均攤進行分配,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共富基金”主要用于助學幫困、全民保險、應急救難、發展特色產業等,組建共富基金管理委員會,實行項目化運作、精準化投放、“造血式”幫扶,發揮基金最大效應。與人保財險宜章支公司合作設立“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保險”,救助困難群體,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村支兩委的大力宣傳、推廣下,于2022年3月平和村共富保險共有499戶1599人參保,保費共71955元實現全民參保,實現共富保險全覆蓋。

(四)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探索鄉村治理新做法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 宜章縣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探索符合村情貼合民意又科學有效的工作、治理、建設模式,助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農業強國建設。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模式, 架起百姓“連心橋”。近年來,龍村瑤族村堅持“干部示范、黨員帶頭、代表先行、村組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思路和“財政獎補引導、村級集體補助、屋場自籌投入、社會捐贈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按照群眾“提”、大家“議”、屋場“定”、多方“投”、因村“建”、 網格“治”“六字”工作法,以“紅色”為主題,打造石子嶺美麗屋場示范點,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明顯提升。一是群眾“提”。每年年初村兩委分片召開“共謀大振興”座談會,各自然村組結合本自然村的環境優勢、文化特色、群眾意愿和存在的短板等暢所欲言,并以報告形式把本自然村的想法規劃和工作打算上報給村里。二是大家“議”。利用屋場會、懇談會、農家夜話等形式廣泛征求了黨員組長、群眾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并按照“四議兩公開”原則商討確定建設地點。三是屋場“定”。引導成立鄉村振興理事會、屋場議事會等群眾組織,發動黨員先動、代表聯動、群眾互動,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全體村民自發簽訂承諾書,主動參與屋場建設。四是多方“投”。村里采取向上級部門爭取一點、村級集體經濟投入一點、愛心人士支持一點,村民投工投勞一點的方式,爭取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00余萬元,發動部分村民、愛心人士等捐贈籌資1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支持20萬元,有效保障了美麗屋場建設資金。五是因村“建”。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因村制宜打造符合龍村特色的美麗屋場。如挖掘紅軍夜宿石子嶺、年關暴動英烈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將老舊房屋改造成紅色故事陳列室和黨建書屋。六是網格“治”。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構建了“網格化+村民代表+戶積分”管理機制,成立石子嶺黨小組和推選9名村民代表,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分段認領公共責任區和分片聯系包干戶,通過屋場議事會、黨小組會、村民代表聯系服務群眾等方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村級事務,形成了美麗鄉村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格局。

探索“賢人治村”治理模式, 畫好共治“同心圓”。宜章縣著力探索農民群眾在基層治理中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的科學路徑,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集聚內生動力。調研發現,宜章縣漿水鄉鎖石村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除了建強黨員干部隊伍及組長代表隊伍外,還組織本村有文化、有威望、帶富能力強的群眾成立了“鄉村振興理事會”,引導理事會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成立了鄉賢名流隊伍、務工青年隊伍、好人志愿隊伍、外嫁媳婦隊伍、五老賢達隊伍、工匠能人隊伍、文化教育隊伍等涵蓋各行各業的七支隊伍,各支隊伍的隊長均由黨員擔任,實現了全黨動員、全民參與鄉村治理,謀劃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村委積極發動、邀請村“五老” 人員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借助他們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和群眾優勢,讓他們在民生項目建設、信訪積案調解、發展規劃制定等方面的有效發揮了參謀助手和紐帶橋梁作用。村委充分發揮工匠和藝人的各種技能,把零散的工匠加以整合,成立了工匠施工隊、籃球隊、小調班,開展專業培訓、實踐指導等提升了廣大工匠的技能水平。鎖石村通過黨建引領、隊伍協同、群眾參與,建立了“賢人治村”鄉村治理模式,使全村大事小事有人干、難事急事有人辦,極大的發揮了群眾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作用。

探索“美麗紅村”建設模式,激活紅色“主引擎”。宜章縣積極探索美麗紅色村莊建設,把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紅色力量融入鄉村振興之中。調研發現,鄧家灣村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創始人和杰出的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革命先烈的故鄉。近年來,鄧家灣村被中組部、財政部確定為“2022年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先行試點村。一是以村莊規劃為引領。編制《宜章縣五嶺鎮鄧家灣村紅色美麗村莊規劃設計》,突出“紅色”兩個字,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做文章,充分依托現有的紅色資源,把中夏故居打造成黨員學習教育活動陣地、工會會員培訓基地。二是以項目建設為依托。規劃布置好中夏書屋,搜集展示鄧中夏的出版物、音像資料,鄧中夏執筆的文章、創辦的刊物等;在中夏希望小學外墻上設計建設黨史文化長廊,展示中國共產黨黨史和工會發展史;完成人行道及水泥仿古護欄修建和東車立面改造工程;完成鄧家灣活動中心置換新建;完成黨群服務中心功能設置、裝修和現有的村綜合服務中心的修繕工程。三是以環境整治為突破。規范村莊風格,科學布局桿線,設計雨污分流,提升鄉村風貌。契合紅色主題,配齊環境衛生設施,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對全村衛生開展大清掃;轉變觀念,解決亂堆亂放的難題,雜物堆放要有序,探索建造農具房統一存放;通過評選活動“紅黑榜”鞏固環境整治成果。充實保潔員隊伍,中夏故居2023年新增5個保潔員,加強調度監督,做好村內常態化保潔。結合房屋安全隱患排查行動,大力開展空心房、殘垣斷壁整治,截止2022年9月,累計拆除空心房87棟3830平方米。

(五)構建大民政格局,兜牢大民生底線

近年來,宜章縣始終堅持“一把手”抓民政、黨政領導聯系民政制度,每年將新增財力的80%用于民生改善,以“小民政”托起“大民生”,從政府兜底的“內循環”拓展到社會廣泛參與的“外循環”,民生保障從“兜底救助”大跨步向“精準救助”邁進,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大民政”格局。

健全體系,織密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宜章縣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入,綜合運用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等措施,逐步健全體系,不斷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強化人才培養,改善群眾就醫環境,編織一張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2023年5月20日,宜章縣衛健局獲全國基層中醫藥堅持中西醫并重先進單位、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典型案例,宜章縣巖泉鎮中心衛生院喜獲全國基層助力鄉村振興優秀單位、全國鄉村衛生體系健康發展典型案例。縣中醫醫院設置“宜章縣中醫特色診療中心”,“范氏正骨手法”2021年被列為“郴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范氏祖傳骨傷外敷藥“黃龍接骨膏”科研項目,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全縣19家建制鄉鎮衛生院建成中醫館(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全縣246家村衛生室均配備了針灸、火罐、刮痧板、TDP神燈等基本器具,27家村衛生室建成“中醫閣”,246個家村衛生室均可開展4類6種中醫適宜技術,27家中醫閣配備80種及以上中藥飲片,配備了至少一名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鄉村醫生,能提供6類8種以上中醫適宜技術,中醫處方可達30%及以上,逐步擴大了中醫藥在群眾中的影響。

創新機制,形成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宜章縣在改革創新中將民政政策用好用足用活用實,不斷提高社會救助的實效。一方面,宜章縣通過部門數據共享、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困難群眾走訪排查等手段,通過“政策找人”,及時發現困難家庭,提供“一戶一策”社會救助服務,讓特殊群體能夠及時了解、享受各項救助政策,實現精準幫扶。另一方面,為加大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放權賦權力度,宜章縣先后將低保、特困供養、小額臨時救助、高齡老人補貼等事項審批權限下放鄉鎮,原本需要開評議會審批的流程被簡化,鄉鎮負責申請、審核、確認全流程,一個月內就可以辦好低保審核,實現確認權限與監管職能有效分離,解決了縣鄉權責不一、審批耗時較長等問題,提高社會救助效率,及時高效為困難群眾提供救助服務。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后,“救急難”功能發揮更充分,困難群眾對社會救助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升。民政部授予宜章縣民政局“全國社會救助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多措并舉,推動養老服務工作提質增效。宜章縣在養老服務中重投入、抓創新、促提質,推動解決缺乏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專業化養老服務實際問題,以高質量養老服務創造高品質生活,榮獲省政府2022年度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表彰。一是合。按照“1+1+4”調整布局,整合縣、鄉兩級財政資源,建設縣級照護中心1家、精神障礙特困人員供養中心1家、區域性鄉鎮照護中心4家。二是建。爭取中央地方專項債4500萬元,全覆蓋建設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已建成村(居)養老互助設施148個,設置養老公益性服務崗位50個。三是買。推行縣級統管、委托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高效化、人性化、體系化、嵌入式的養老服務。宜章縣有敬老院6所、社會養老機構5家,共有床位2041張,集中供養特困人員357人。四是補。出臺扶持獎補辦法,每年預算社會養老機構獎補資金200多萬元。同時,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累計投入消防設施改造資金1000余萬元。五是樹。扎實推進養老機構多樣化、品牌化、連鎖化建設,培育5家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社會養老機構,更好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三、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啟示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的宏觀支持力量、市場化的外生拉動力量、農民自身能力的內生驅動力量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促進更多的資源要素持續向農村農業農民傾斜。對此,宜章縣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處理好耕地“非糧化”整治與農民增收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時指出:“治理“非糧化”政策性很強,要統籌考慮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障、農民增收的關系,留出一定過渡期,加強政策引導。”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不高,是當前治理耕地“非糧化”面臨的最大障礙。調研發現,宜章縣通過建立“田長治”工作機制,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取得實效,但也存在種糧效益不高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問題,如果“一刀切”地治理耕地“非糧化”,又會對當地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可能引發社會問題。宜章面臨的這一問題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為此建議:一是制訂各有側重的“非糧化”標準,制定差異化的合理閾值。針對一些非糧食主產區,本地又有良好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名優土特產的生產條件和基礎,建議在保障主要糧食種植面積的前提下,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特點優化種植結構,著力尋求耕地保護與農民增收的平衡點。二是避免“非糧化”整治一刀切,引導耕地有序利用。在整治“非糧化”工作中,避免由于害怕擔責而采用“從嚴處理”的整治原則,簡單粗暴地采取下任務、定目標的方式來衡量基層部門的工作,杜絕“以禁代管、以毀代管”的工作手法,以免激化與農民群眾的矛盾。三是制訂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整治補貼政策。在“非糧化”整治過程中,可以給予農民適當的經濟補助,并且提升糧食生產補貼發放的精準性和力度,形成利益引導,減輕“非糧化”可能導致的不利影響。

(二)圍繞市場體系不斷延鏈補鏈強鏈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時指出:“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完善鄉村產業發展,不僅僅局限于打造單一的農產品,而是需要打造全鏈條、多業態、高附加值的土特產,并努力將各環節的增值收益分享給農民。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把對縣域經濟的支持重點放在培育發展縣域的特色主導產業上,圍繞市場體系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實現縣域特色發展與產業特色發展相結合。宜章縣立足本地比較優勢,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廣闊的市場,布局發展“兩茶一橙”的下游產業與配套、延伸產業,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持續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取得了較好成效。宜章縣的實踐表明,要圍繞市場體系布局全產業鏈,構建“特色主導產業龍頭項目+產業鏈+項目集群”的產業生態圈,逐步形成特色主導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要推動特色優勢主導產業以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聚焦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地植入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等新經濟新業態,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要著力完善特色產業的配套設施,突出流通環節在市場體系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打造縣域產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建設聯結城鄉的物流網絡。

(三)推動鄉村振興的外部推力與內生動力有機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起農民的自主性,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無論是在脫貧攻堅階段,還是在推進鄉村振興時期,農民的主體性都是作為內生發展最核心的保障條件而存在的。調研發現,宜章縣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探索鄉村治理模式等方面妥善處理好內生發展和外部資源引入的關系,形成一種外部推力與內生動力雙向聯動的發展格局。這啟示我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要內外聯動,把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將外部政策支持化為能夠持續驅動鄉村發展這臺“發動機”的不竭動能,進一步深化農村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激活主體、要素和市場,實行內外聯動、相互促進,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和發展能力,走內生性鄉村振興之路。要“雙擎”驅動,發揮好鄉村本土居民和回鄉返鄉人才的共同驅動作用。發揮好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放寬鄉村居民和人才的視野,鄉村振興不僅要依靠農村本土居民和本地人力資源,同樣也要依靠有志于在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拳腳的歸鄉返鄉、創新創業的外來人才。要產業帶動,利用好鄉村特色資源和產業優勢。在發展鄉村產業的同時,要始終重視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揮好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要城鄉融合互動,促進優質要素更多向農村匯集。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必須發揮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作用,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要帶動農村居民就地就近就業,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通過城鄉融合發展給鄉村產業發展鋪就快速路、高速路,帶動鄉村內生性發展。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23年2月14日第1版。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

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讀本》,人民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年。

毛偉明:《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1月14日在湖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湖南日報》,2023年1月28日第1版。

毛偉明:《努力交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南好答卷》,《新湘評論》2023年第2期。

陳文勝:《中國農業何以強》,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年。

陳文勝:《中國鄉村何以興》,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年。

陳文勝:《論中國鄉村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陳文勝:《論道大國“三農”》,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年。

陳文勝:《大國村莊的進路》,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

陳文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主線與重點任務》,《湖南日報》,2022年2月24日第6版。

陳文勝、汪義力:《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鎮治理現代轉型研究》,《農村經濟》2022年第4期。

陳文勝、李珊珊:《論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貴州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

王文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基固本》,《新湘評論》2023年第7期。

640.png

  【作者簡介:李珊珊,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鄉村振興戰略。凌力群,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鄉村組織振興。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3)》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青青青在线视频自拍 | 午夜福利亚洲国产精品 | 日本精品激情乱一区二区 |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色黄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香蕉动漫五月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