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十條”的發布必然帶來中國環境修復行業的快速發展,環境修復的產業以房地產和地價驅動為主,修復技術以快速和異位修復為主的時代會迅速結束。預計從2016年至2020年,中國的修復產業格局會發生大的變革,產業發展的弊端逐步被解決,逐步走向正軌和規范化管理,產值總額會從100億元增長到300-500億元。中國的修復產業會從傳統的土建和固廢處置公司主導時代快速進入資本時代。行業中政府管理部門、修復公司、咨詢機構和科研院所共同完善產業相關政策和技術規范。從2020年至2050年,中國環境修復產業會逐漸趨于成熟和穩定,環境責任驅動的修復產業份額逐漸擴大,中國逐步形成激勵創新和符合國情的綠色可持續環境修復監管、技術和公眾參與制度。
初步估計2013年中國環境修復的資金投入約20億元,2014年中國環境修復的資金投入約25-35億人民幣,2015年在45-60億之間,這包括工業企業污染場地、農田污染修復示范和河流底泥清理的試點工程,其中大部分來自國家重金屬專項資金、地下水專項資金等投入,約30億元人民幣,其余部分主要來自地方土地出讓資金投資等。隨著“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發布和中國加大土壤環境監管力度,預計2016年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的市場規??梢陨仙?00億元。
雖然目前中國還沒有完整的污染地塊清單,初步估計中國的污染地塊在100萬塊至200萬塊之間,這包括疑似工業污染地塊、需關注的污染場地、已經調查確定的污染地塊和已經完成修復的地塊[1]。以中國目前的財力和投資能力,尚不具備完全開展污染工業場地、農田和礦區的治理能力;另外,中國在污染土壤的環境管理水平、環境修復技術儲備方面,也基本不具備開展大規模土壤污染環境修復治理的能力[2]。
1.1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發展的驅動因素
資金來源仍然是限制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的最基礎限制因素,隨著資金投入的增長,中國的土壤環境修復產業在管理、技術和基礎能力方面會逐漸發展完善,并逐漸形成健全的產業體系。以下因素是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發展資金投入的最直接因素:
國家和地方的財政資金投入因素;
包括中國環保部重金屬、地下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專項資金投入;國家和地方土壤、地下水環境調查資金,污染工業場地修復示范工程,污染農田治理修復示范工程,京津冀重點區域環境治理大工程等,以及發改委、水利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在農田、河道、礦區的環境治理修復工程投資等。
房地產驅動的土地價格和再開發增值驅動因素;
中國的“退二進三”政策(目的是為了盤活國有資產,提出一些企業從城市的繁華地段退出來,進入城市的邊緣進行發展,整個置換過程可以使企業獲得重新發展的資金)和城市再開發進程,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著中國的污染場地修復市場。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環境責任驅動因素;
隨著中國環保法規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預防、調查、治理修復和再開發利用方面的逐漸完善,從環境管理政策、技術規范和基礎能力的逐漸加強,必將在環境責任追究方面對環境修復市場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環境政策調整和加強管理因素;
在“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加大在土壤污染預防、政府部門責任要求、土壤環境調查、技術研發和創新、修復示范和先行區建設等方面有系統作為和行動。這些工作必然對于擴大環境修復市場、規范修復產業和提升技術水平等方面起到明顯促進作用。另外,從農田調查和管控修復的管理明確要求方面,也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田環境修復產業的擴大和提升。
1.2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的現狀特征
初步估計中國共有工業污染地塊100-200萬塊,受污染需要治理修復的礦山面積150萬公頃,受污染農田約2000萬公頃[3]。然而,中國目前每年的環境修復項目數量仍只有幾十個,項目類型以場地修復為主,耕地修復和礦山修復的數量相對很少。包括場地、農田、河道、礦山等方面的修復總資金額中,在2012年低于30億元,2014年低于40億元。在修復過程中,輕環境咨詢和二次污染控制,重修復工程措施和修復工程效率。在環境咨詢、環境檢測和環境修復工程的投資比例看,三者的比例約為低于3-5%,約0.5%,高于90%的不均衡比例。
中國在環境修復產業發展現階段,仍存在以下特征或問題:
環境修復的資金來源相對單調和不足:
目前環境修復主要為中央財政資金投入或房地產再開發驅動的城市棕地修復。以2015年的投資為例,總額約50-60億元的市場中,其中超過30億元來自中央政府投資,約10億元以上來自房地產驅動的投資。由于缺少有效和多元的資金渠道,導致修復產業的市場對技術的需求也相對單一,不利于行業的有序發展和全面提升。
輕調查評估重修復工程導致的粗放發展:
中國目前的場地調查評估和驗收監理等全過程咨詢部分的資金分配比重占場地環境修復案例總投資的1-3%以下,與發達國家場地修復咨詢占30%,修復工程占70%左右的狀況差異很大[4,5,6]。導致很多修復的土方量和工程措施粗放,造成不必要的資金投入和粗放修復導致的浪費。
基于環境責任驅動因素發力仍需時日:
“土十條”發布后,針對環保、農業、林業、國土、住建、水利等部門以及環境污染主體方的環境污染預防、管控、調控、監管、治理修復等責任劃分和明確仍需時日。在短時間內基于環境責任驅動的修復產業發展資金來源會逐步增長和完善,但難以有大幅提升。預計到2020年左右,環境責任驅動的污染修復產業能占到1/3比例。
新環境政策在檢測和農田方面帶來增長:
“土十條”中對農田環境風險管控與修復、土壤環境調查、土地再利用方式轉變必須進行地塊環境安全調查等方面的要求,必然帶來新的商機和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環境修復產業的檢測業務從場地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全過程度對檢測的需求,會被土壤環境常規調查和土地再開發安全調查等檢測業務總額迅速超過。
圖1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規模發展現狀
1.3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發展的預測分析
預計通過“土十條”的逐步實施,從2016年至2020年,中國的環境修復產業會逐漸發展并健全起來,從2016年的預計值10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00-500億元。從2021年到至至2050年,中國的環境修復產業會到達平穩發展和產業成熟階段,預計中國環境修復總投入會達到1.5萬億至2.5萬億之間。從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可以初步劃分為3個主要階段(表1)。
表1: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發展的階段劃分
從2016年-2020年,環境修復產業快速發展階段:
在未來的五年,中國在土壤環境管理領域的相關法規、管理政策、行業規范、技術標準等會迅速的健全起來。形成國家層面宏觀把控和原則指導,省級環保部門發揮區域核心監管和支撐作用、市縣兩級環境部門具體落實和實施的環境修復領域環境監管體系。而環境責任驅動的產值制度基礎以及基礎能力會逐漸形成,預計環境損害賠償和修復的產值比例會達到15-30%以上。
在政策刺激的初期,資本的時代迅速來臨。中國環境修復的年產值從低于100億元逐步發展到300-500億元。是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變革最劇烈的5年,不僅在場地、農田、礦區等領域的比例會逐步調整,在檢測、咨詢和工程領域的市場份額也會大量變化。其中,環境修復工程的份額會逐漸下降到70%以下,環境咨詢的產值比例會逐步穩定增高,而環境修復領域檢測的市場份額會急劇增長。
得益于政策的調整和行業的規范化,環境咨詢在修復領域的金額比例會從1-3%逐步增長到25-30%。預計環境修復領域的咨詢產值會從2016年的1-2億元逐步增長到60億元左右。環境咨詢從目前的場地調查評估為主,逐步發展到區域土壤環境管理、土地再開發規劃咨詢和環境修復工程的精細化管理和全過程咨詢領域。環境咨詢在修復領域的重要性和重視程度逐步得到加強和認可。
“土十條”對土壤環境調查和土地再開發土壤環境安全調查的明確要求,必然導致環境修復領域檢測板塊的產值大幅迅速增長。環境檢測在修復領域的產值從目前的1.0億元左右會迅速增長到30-50億元,甚至更高。土壤環境檢測的需求不僅帶來樣品檢測市場份額的大幅增長,還會導致現場快速識別和檢測技術、設備的需求量大幅提升。場地修復對于PID、XRF和MIP等野外調查和現場檢測設備的需求大量增加。
總之,“十三五”期間,大量資本會涌入環境修復產業,目前環境修復領域的格局會有大的變革,而環境修復領域檢測公司和具有核心技術的小公司會有大的發展和機遇。
圖2 中國環境修復市場預測
從2021年至2050年,環境修復產業成熟穩定階段:
隨著修復產業環境監管體系的逐步健全,環境修復產值會趨于穩定。在300-500億/年的總產值中,財政資金投入、地產和地價驅動、環境責任驅動、環境調查和政策調整以及其他資金來源的比例大致為:25%、25%、25%、15%、10%。中國在環境修復領域逐步完善有利于污染預防和技術創新的產業發展體系。環境修復領域的綠色和可持續管理技術體系逐步形成。而環境修復責任體系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中國工業體系布局、發展規模和模式。
健全的土壤環境調查日常監管體系和土地再開發環境調查制度的完善實施,會形成環境修復領域最穩定的檢測板塊業務和資金保障。場地環境調查評估中,環境檢測所占的修復市場份額比例從低于1%逐步發展到5%左右,而常規土壤環境檢測的發展,修復行業檢測業務年市場額會達到40-60億元/年。預計環境快速檢測設備和技術的國產化水平會大幅提高,同時實驗室環境檢測大型設備的國產化和自主知識產權也會帶來突破,環境檢測的隱形增長潛力預計會超過100億元/年。
環境咨詢產業的快速發展會帶動環境修復產業的監管水平大幅提高。基于環境風險管理和責任驅動的環境修復產業制度體系健全,土壤環境安全的預警體系也最終發展起來。環境修復咨詢業會與城市再開發、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建筑美學等有機結合起來,環境修復咨詢業的比重和市場份額會繼續擴大,并對土地修復與安全利用的作用越來越強。環境修復咨詢業的從業人數會突破1-2萬人,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年。
環境修復工程規?;l展,形成以專業設備和專業技術體系為基礎的環境修復產業專業化大發展。行業施工技術規范和標準化體系完全建立起來。環境修復產業從資本時代完全過渡到技術創新寡頭壟斷公司時代。環境修復行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體系反作用于修復技術創新和設備專業化、國產化水平的大幅提升。環境修復工程的年產值有望突破300億元,并帶動相關咨詢、設備、材料產業的協同發展。
圖3 市場成熟期中國環境修復產業的板塊比例預測
1.4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有序發展的建議
中國的環境修復產業發展目前正處在爆發階段,然而行業的有序發展仍需要在環境管理基礎能力加強、環境政策的有序引導和修復技術的研發推廣等諸多基礎工作的支持。目前我們依然面臨環境責任驅動機制尚不健全、環境修復資金保障難以落實、環境修復行業標準嚴重不足等缺陷[7]。需要落實的工作和基礎包括如下方面:
有序的環境政策引導機制
以責任追究為核心的政策體系是保障環境修復產業健康發展的最重要基礎,配合“土十條”后續需要開展的環境修復配套政策,包括針對農田、場地、礦區的政府監管部門環境監管和調控機制,針對各類和各時間段的潛在污染企業的環境責任。
多元的資金保障來源機制
開展“PPP”模式的可行性探索,推進受益者償付、污染者付費的試點,開展財政資金支持的公平和效益最佳化研究等,探索區域尺度環境修復規劃管理、污染土地再開發決策分析等研究。開展不同區域和類型的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資金渠道研究示范。
規范的修復管理技術標準
符合中國國情的環境修復相關管理模式、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是有序推進環境修復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建議按照國家宏觀調控、原則規定為主,推進修復咨詢服務、修復技術和裝備體系的完善。建立以區域、流域或省級環保部門主導的環境修復相關目標值和標準體系。
作者單位: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工程部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搜狐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