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過后,山西省長治市赴各地打工大軍陸續踏上外出務工征途,其中不乏曾經“雄心勃勃”回鄉創業的青年。是什么原因讓這些曾經滿懷希望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再次踏上打工路?返鄉創業中的酸甜苦辣又有幾何?筆者近日對此進行了調查。
全國優秀大學生村官、長治市壺關縣北兌川村村委主任王寧創辦的園區就出現了大量創業青年農民工企業生存困難,重新出去打工的情況。多年前返鄉創業的王寧對此十分惋惜:“雄心勃勃回到家,灰頭土臉又出去。”王寧認為,創業青年農民工企業生存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扶持政策僅僅是“看上去很美”。
以創業普遍面臨融資難問題為例,原來我們這里曾有一段時間,農村信用社“無硬件抵押也可貸款”,一些無金融知識的青年農民興沖沖地拿到貸款,才知道不僅利率高于其他商業銀行,“按季度付利息”的做法更是苛刻。有的企業貸款廠房還沒建起來就要還利息了。王寧說:“這些青年農民創業就很難做到‘錢生錢’,最后淪為為利息奔波,為銀行打工。可近年來,農村聯社改制成農商行后,信貸政策相對收緊,莫說大額資金,就連三五萬元的小額信貸無抵押也難貸,不少返鄉青年想創業苦于無法得到金融支持,只好望貸興嘆。”
“開始創業的時候難以貸款,創業成功了,銀行反倒給提供資金。換言之,家庭積蓄仍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資金來源主渠道,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初次資金投入一般是以家庭自有資金為主。”平順縣的返鄉青年農民王振國說。“我前幾年靠養殖美國癩兔掙了錢,今年準備擴大規模,成立養殖合作社,盡管資金不足,我寧愿選擇民間高利貸也不愿選擇銀行貸款;銀行審核手續非常復雜,并且還需要國家工作人員做擔保,最終能否貸到款還不能確定,我耗不起精力。”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偏重勞務經濟,忽視創業經濟,對農民工分散的個體經濟重視程度不夠,扶持力度小。在創業用地方面,農業用地大多可以通過農民之間的土地流轉自己解決,服務業一般可以采取租用或購買商鋪。相比而言,創業農民工自己解決工業用地則較為困難。大多數返鄉創業青年農民工初期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土地使用權,而進入現有的產業集聚區又面臨較高的投資門檻,很多創業者不得不租用民房,但租用民房租期又很不穩定,經常被迫搬遷。
企業規模小、資金人員少,有的甚至是“前店后廠”的家庭作坊式企業,“船小”是返鄉青年農民工創業的主要特征。雖說“船小好調頭”,但遇到發展困難時,這些企業卻容易出現“難掉頭”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返鄉青年農民很難真正認識市場,手上有技術但只懂得“低頭做工”,無法分析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傳統刺繡技術的郭英是壺關縣有名的“繡娘”。2008年,她外出打工返鄉,在家鄉南平頭塢村建立了刺繡專業合作社,以太行山大峽谷飛蕾繡藝有限公司為龍頭,吸收周邊十幾個村的350余名婦女組建刺繡新型企業。“當時賺錢很容易。”郭英告訴筆者,由于傳統刺繡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當時地方政府每年都會訂購大量產品用于接待禮品,再加上其他的政策扶持,政府的幫扶可以說是“從產到銷一條龍”。在她的帶領下,一批擁有技術的“繡娘”當起了老板。然而近兩年來,這些傳統手工作坊遭遇了嚴峻的生存問題。由于旅游消費一直低迷,有的作坊一年僅靠企業的一兩個禮品訂單苦苦支撐。“政府大包大攬、‘從產到銷一條龍’的幫扶從今往后不會再出現了,這是所有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必須要適應的‘新常態’。”郭英認為,返鄉創業必須要先考慮好自己的“核心盈利點”,不能只想著政府扶持。在推動農民工創業轉型上,需要企業和政府雙重發力。
要解決農村青年返鄉創業難問題,筆者建議:一是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農村青年的技術培訓力度,讓他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及相關技能,學到有用的技術知識;二是對回鄉創業取得成功的青年,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他們的創業經歷、創業成效等進行大力宣傳,并對他們取得的經驗進行總結及提煉,以他們為圓心向更多青年創業者輻射,吸引更多的務工青年回鄉創業;三是繼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大通訊網絡建設,讓在農村創業的人及時了解外界情況,促進事業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壺關縣樹掌中心校)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中國農村網 2016-08-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