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是實現中國“強富美”的前提和基礎;而針對我國整體經濟轉型升級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對于相對落后的農業領域來說,顯然面臨著更多困難。
農業發展滯后已嚴重影響了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進程,“三農”問題成為政府、企業、農民等各方關注的重點。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是實現中國“強富美”的前提和基礎;而針對我國整體經濟轉型升級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對于相對落后的農業領域來說,顯然面臨著更多困難。
不過,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農業擺脫落后現狀、實現躍遷式發展的必然路徑。因此,農業應積極主動擁抱互聯網,努力探索“互聯網+”下的創新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產業鏈的重塑,從而使農業經濟與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相協同,推進“新四化”戰略目標的落地。
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信息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滲透和應用,顛覆重塑了以往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推動農業發展步入全新的3.0時代。
所謂農業3.0,就是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打造以農產品為紐帶,生產、交易、流通、金融等農業產業要素一體化的“訂單式”產銷模式,實現“按需定制”。農業3.0模式是對農業生產方式、交易流通方式、融資方式等全產業鏈的系統性再造,是利用互聯網對農業生產要素的更優化配置和利用,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打造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增強我國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持續發展力。
同時,以“按需定制”為核心的農業3.0模式也對農業生產的個性化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我國農產品的優化;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介入,實現了對農業運營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再造,從而推動農業發展由傳統的勞動、資源密集型轉向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資本、技術密集型。
農業3.0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在這新模式下,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消費驅動將使農業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農產品擁有了綠色、安全、健康等新屬性,因而能夠獲得更高的溢價和附加價值;農業市場的遠大前景吸引著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從而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流程再造提供了資本、技術和人才支撐;而以往依靠政府補貼的“輸血型”農業投入模式,也將會轉變為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信息化、現代化產業發展形態
農業3.0:重構傳統農業產業鏈
農業3.0模式將對我國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交易流通方式和融資方式等產業鏈各環節實現變革重塑。
1)重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借助互聯網技術,農業3.0模式將實現對農業生產要素的更優化配置和更高效利用,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從主要依靠勞動和資源轉向依靠技術和資本:
★農業1.0模式是基于勞動力要素的個體小農經濟生產方式;
★農業2.0模式是機械化流水線的規模化經濟生產方式;
★農業3.0模式則是以智能化信息技術為關鍵要素的農業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
2)重構傳統交易流通方式
農業3.0模式也是對傳統農業交易流通方式的再造:
★農業1.0階段的產品銷售模式是“購銷式”,交易特征是終端銷售,即生產者把產品出售給專門的終端商,再由這些終端商將產品賣到消費者手中。這種“收購——銷售”模式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隔著終端商,因此生產者對市場消費信息的獲取和反饋相對滯后,難以根據需求信息實現科學合理的生產安排。
★農業2.0階段的產品銷售模式是線上“中介式”,交易特征是以互聯網平臺替代以往的終端商角色,對農產品進行“空中轉移”。這其實是將以往的線下銷售渠道轉到線上,雖然拓展了產品市場,但也沒能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生產者的獲利空間。
★農業3.0階段的銷售模式是供應鏈“訂單式”銷售,交易特征是“按需定制”,即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智能化信息技術,從農產品開始生產時就與市場直接對接,從而避免了以往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供需結構失衡問題,打造出按需生產、責任主體明確的農產品流通交易新形態。
3)重構傳統農業融資方式
農業金融服務的缺位是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制約因素。在農業1.0和2.0階段,社會征信系統的不健全、農業生產者缺乏有效的資產抵押物和信用擔保等多種原因,導致農業生產者很難從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中獲得及時有效的融資服務,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
步入農業3.0時代,互聯網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極大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融資瓶頸,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當然,互聯網金融服務還需要與國家對土地制度的系統性創新、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以及國家土地銀行金融服務等進行協同整合,如此才能重構傳統農業融資方式,真正解決農業融資困境。
可以看出,農業3.0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按需定制”: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使生產者從生產時就與市場緊密連接,從而能夠針對消費者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進行更適宜的生產和服務,實現農業產業鏈供需兩端的高效匹配,讓消費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作者:獨立作家 廣東省現代移動互聯網研究院 常務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丹楓 騰訊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