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為例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而言,不僅可保障其對耕地、草地、林地等擁有最基本的承包經營權,還可賦予其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更多財產權利,增加其在集體資產經營中的收益份額。也就是說,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質是還權于民,核心是推進股份合作制,目的是構建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集體產權新制度,建立一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有利于于管好用好集體資產、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形成一個有效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的農村集體經濟治理新結構。
若僅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利于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產這個角度,來探析“為何說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實涉及農民切身利益”這個問題,四川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所收到的成效,無疑是其中較有充分說服力的例子之一。
從2015年起,中央在全國31個省(區、市)各布局一個改革試點縣(市),成都溫江區入列。為更有效推進試點工作,四川省在抓好成都溫江區全國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又部署了省內的廣漢市、內江市市中區等10個縣(市、區)的試點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工作。
如成都溫江區通過2007年以來開展的以集體土地收益權股權化、集體資產股份化、對原集體經濟組織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兩股一改”試點工作,成了目前四川全省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典型代表——“溫江模式”。目前,該區1234個集體經濟組織全部完成股份化改造。其主要做法和經驗可概括為“五舉措”和“三三六”。
“五舉措”:一是清產核資。二是成員資格界定。三是股份股權設置。四是資產量化。五是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三三六”:一是通過固化人口、土地、收益分配權這“三個固化”穩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成員權和收益權。二是通過村民自治選舉產生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議事小組、自治解決改革中的矛盾糾紛和問題、自治擬定改革方案辦法這“三個自治”,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三是通過公開清產核資結果、成員身份界定、《“兩股一改”實施方案》、《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股份(股權)量化清冊、股東代表名單這“六個公開”,確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陽光操作。
而在落實四川省委一號文件關于“實現全省凡有條件的地方都能做到不受試點與否限制全面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工作目標方面,成都龍泉驛的“龍華模式”和廣漢的“三水模式”,皆可謂是四川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全省試點的典型模式。
成都市龍泉驛區龍華村,是一個典型的以果蔬種植為主的近郊傳統農業村。早在2004年6月,龍華村就成立了成都龍華農民股份合作社。目前,龍華農民股份合作社不僅使其集體資產由原來的負債30萬元發展到總資產2.5億元以上,其社員戶均資產達60萬元以上,而且其社員還全部入住了新居,其中的“50、60”人員還全部實現了人均一套社會保險,社員人均每年從集體經濟獲益5000元以上。
“龍華模式”的主要經驗體現在高效利用集體資源、全力推動“三個集中”上:一是產業集中發展。即將農村宅基地、曬壩、林盤地等非耕地集中置換到優勢口岸后形成的40畝宅基地,集中新建了4.3萬平方米商鋪,再以此采用招拍掛的方式引進商業、房地產項目及勞動密集型工業項目,既解決了當地2000余名村民就業,又以每畝比傳統農業高6-15倍的土地產出比,使其合作社集體資產至少增值30倍以上。二是農民集中居住。即通過整理農民零星宅基地372畝,既實現了僅以其中130畝的少量用地使2000多農民集中住進了新居,又實現了節約建設用地200余畝的目標。三是集中規模經營。即通過流轉的方式,將農民集中居住后不便管理的耕地、靠近景區土地、繞城路綠化用地統一規劃建設為公益性的體育健身公園、國際怡康中心、花卉苗木基地、農家休閑旅游等項目,以此既激發農村社會活力,又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而地處廣漢市東南部的三水鎮友誼村,近年借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勢,通過成立漁業專業合作社、葡萄專業合作社和養魚協會積極發展合作經濟,不僅大大盤活了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使目前村集體資產達2000萬元以上,而且使每個村民皆成了股民,使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個成員皆享有價值3000元的股份。而“三水模式”的主要經驗體現在“三舉措”、“四經驗”上。
“三舉措”:一是清產核資。二是成員界定。三是股份改造。 “四經驗”:一是通過集體股收益用于集體資產的維護和公益支出的宣傳引導,以此強化政府引導。二是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會議討論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等相關重大事項,以此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三是通過建立股東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法人治理機構,以此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四是通過對村域內土地進行整體產業布局,以此加大統一規劃管理水產、水果、蔬菜、糧食、花卉五大片區和統一經營管理集體資產力度。
然而,筆者上面提到的“溫江模式”、“龍華模式”和“三水模式”,雖其成效皆謂明顯,但因這些典型模式的所在區域,皆是四川省內較為發達的經濟區域,故可視其為四川省域內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的典型模式。而為進一步說明四川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所取得的實在成效,筆者借此再舉一例:即地處川陜老區交界處的四川北部區域的廣元市。
廣元市作為四川省內經濟較欠發達地區,通過積極探索農村集體閑置資產盤活路徑,而成為經濟較欠發達地區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范例。
廣元市地處秦巴山區,鄉村集體資產多有閑置。2014年,僅該市利州區集體經濟無收益的村就達110個,占利州區總村(社區)數的67%。利州區2015年3月被列為省級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區之后,即安排該區工農鎮小巖村等幾個村鎮率先作為全區的試點。如利州區通過對小巖村試點工作的摸底核查,按照“只設個人股、不設集體股”的方式,將該村2000多畝林地、道路、房屋等共估值537萬元的資產量化為集體資產股,再將其集體資產股以金額量化到人,而資源股則以股數量化到人,保障全村入股成員對集體資產皆有占有權和收益權。2015年10月,小巖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此后,合作社即按市場化手段運作,迄今,小巖村經過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實現經營收入25.1萬元。
目前,小巖村等試點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經驗已迅速推向利州全區15個涉農鄉鎮(街道)、35個村220余個組,迄今已清理集體資產總額1.5億元,集體資源21800余畝和界定集體資產成員35071人。
總之,四川省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不僅有力促進了試點區域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的形成,促進了試點區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而且在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產、助推農民增收脫貧方面,亦確實發揮了重要、實在的作用。
故此,筆者認為,四川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所取得的上述初步成效,充分說明在省域內全面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勢在必行。
(作者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