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環境的改善,使廣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有力彰顯,以南寧“美麗南方”、玉林“五彩田園”等為代表的生態產業園區千姿百態、應運而生,催生了觀光農業、有機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新業態,一批風情小鎮、特色村落、詩畫田園吸引八方來客,真正讓人“看得見美麗、記得住鄉愁”。(1月9日新華社)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民群眾在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鄉土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推進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實踐證明,只有以鄉土文化為抓手,結合村情村貌獨辟蹊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和多種形式的生態產業,才能用鄉土文化留住鄉愁。
用鄉土文化留住鄉愁要因地制宜。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地域遼闊,自然環境條件各異,鄉土文化亦不盡相同,各地民俗風情、古建遺存、傳統技藝、古樹名木千姿百態,原生態的鄉愁符號比比皆是。因此,厚重鄉土文化,要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環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才能大有作為。堅持以鄉土文化為載體,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有機農業、鄉村旅游等新型業態,既為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也為美麗鄉村建設開辟了新的通道,讓農民群眾走上致富路。
用鄉土文化留住鄉愁要培育鄉風民風。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感受鄉風鄉韻,留住濃濃的鄉愁,就必須厚重鄉土文化。要結合鄉村歷史文化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際,通過大力開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追求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讓家庭和睦、民風淳樸、移風易俗、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民風民俗根植于鄉土文化的土壤,通過培育良好的鄉風民風,為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用鄉土文化留住鄉愁要要成風化人。美麗鄉村建設最重要的是保護和培育鄉土文化的發展根源和基因,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厚重鄉土文化的意識。要通過對農民群眾進行思想文化教育,發揮農民群眾在保護和創造鄉土文化中的主體作用,從而保護好原生態鄉土文化,創造新生態鄉土文化。同時,將弘揚鄉土文化與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為一體,讓農民群眾在實踐中感知和領悟鄉土文化的深厚內涵,有效地利用鄉村各種文化資源,大力創新鄉村文化建設載體,在傳承和創新中促進鄉村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