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秦玉友:農村教育發展,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 作者:秦玉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31 錄入:19 ]

導讀:【紫金鄉愁系列】2017年第六期專訪嘉賓是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秦玉友教授,針對鄉村教育問題,秦教授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秦玉友教授多年來研究農村教育問題,對農村教育的現狀有清晰的認識。他認為,現如今,從生均教育資源看農村教育發展已經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農村教育服務機會和教育服務質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間,農村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與村(居)民委員會、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群團組織、社會力量、家庭各類主體共同努力。

紫金傳媒智庫(以下簡稱“問”):秦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紫金傳媒智庫的專訪。每逢春節都是中國人“鄉愁”最濃的時刻,您也曾有離開家鄉一段時間,能否先與我們談一談您對“鄉愁”的理解?

秦玉友(以下簡稱“答”):每當到了重大節日,特別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團圓的愿望,特別是在外面打工的、上學的、工作的人,都想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邊,去訴說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鄉愁在這個時刻會變得更加濃郁。

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我與許多人一樣也有鄉愁的體驗。比如春節臨近時,會覺得應該休息幾天,放空自己,整理自己,應該和親人共處,這可能就是鄉愁在每個人身上的一種體驗吧。2012年底—2013年底,我在美國西雅圖訪學一年,在那過春節時就特別想回家,當然平常也時常有思鄉情緒。在國外見到中國人就覺得特別親切,不管有什么樣的工作進展或者遇到什么開心的事,我都會跟家人和國內朋友說。

“鄉愁”中,愁是一種情緒,自不必多言;什么是“鄉”呢?我覺得“鄉”是我們的來處,是我們最早嵌入的熟悉的社會、熟悉的社區和熟悉的家庭,在這個環境中我們完成了最初的社會化。“鄉”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既可以指出生的地方,也可以是熟人、祖國等概念。“鄉”還是一個人工作、生活、奮斗之意義的棲居地,人做事情除了要自我實現之外,應該還要有另一群人對你所做事情意義的承認,他們對你所取得成就的認可和所面臨困難的理解,使你可以找到意義嵌入的土壤。從一定意義上講,鄉是個體意義的棲居地,情感的棲居地,心靈的棲居地。所以鄉愁就是一種熟悉感,一種意義感,一種放松感。如同回到母親的懷抱,如同與自己的生命建立起了縱向的聯系。它可以使自己做的事情所從事的事業產生更強大的意義,這樣,鄉愁就有了更深刻的含義。

問:您研究農村教育多年,我們也發現農村教育日漸受到重視,國家也有相當多的舉措來支持農村教育的建設(例如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但我們仍然感覺到農村孩子教育與城市差距仍十分巨大,您能從專業視角告訴我們這種差距有多大?差距體現在哪里?

答: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支持下,農村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當然城鄉是都在發展的,在農村發展的同時,城市也在發展。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城市教育發展得更快,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并不能說城鄉差距縮小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甚至在拉大。如何估計這種差距以及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就估計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的差距而言,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定量化的表達,比如經費方面,城鄉教育投入差多少;師資方面,城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所占比例差多少,研究生以上的教師所比例差多少;一次考試當中,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成績差多少……這種差距很容易被精確地刻畫。但是,另一方面,這些量化的差距在多大意義上能表達城鄉的差距呢?刻畫簡單,但尋找差距背后的意義卻是很困難的。所以我重點還是講一下差距體現在哪里。我認為差距體現在,相同的投入水平、相同的師資配置標準、或相同的辦學條件下,在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中呈現出的不同意義。

簡單分析一下,就教育投入而言,假設一所農村小學有6個年級,每個年級有一個班,每個班有5個學生,這所農村小學共有30個學生;而另一所城市小學同樣有6個年級,每個年級有一個班,但是每個班有45個學生,這所大城市小學共有270個學生。兩種情況學生數量差9倍,但是這兩種情況在教育經費方面,如取暖費、空調電費等的使用上其實是一樣的,我們就可以估計一下,生均相同的投入到了農村小規模學校或者城市正常規模的學校后會面臨什么情況。再說在師資方面,仍然用上面的這一例子,如果簡單地按師生比進行教師配置的話,那兩種情況下的教師數量是1比9,但是實際上兩種情況下的課堂教學工作量是一樣的,可想而知,相同數量的教師分到兩個學校之后會產生多大的差距。這是由于城鄉學校規模特征不同所導致的資源使用效率差距。最后,再說一下在辦學條件方面,假設每個教室按可容納45人的標準進行設置,那么5人的班級和45人的班級在教室這一辦學條件上其實并沒有什么太大區別,但是兩種情況下的生均建筑面積是9比1。這也告訴我們,雖然一些指標農村學校比城市學校高,但是其實對農村教育并沒有產生意義。當然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在其他維度有不同的表現,這里不一一列舉與陳述。

問:在農村教育研究中,留守兒童也是個難以忽視的話題,您也專門研究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一方面,父母出門打工是為了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對孩子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矛盾的?

答:我個人認為,從父母為子女生活賺更多錢和在身邊陪伴子女成長看,的確留守兒童問題具有兩難性,是一個兩難性問題。但是,城鎮化背景下,留守兒童問題作為現實問題就在那里,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盡量減少留守兒童問題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在留守兒童問題中,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下面從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問題談如何處理這個兩難問題。

第一,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需要關注留守兒童哪些方面。比如說,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有效避免留守兒童群體中的突發性事件,還是留守這段經歷對兒童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我認為,我們既要有效地防范留守兒童群體當中的突發性事件、惡性事件,又要廣泛地關注留守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關注留守經歷對個體身心發展的持續影響。

第二,家庭,政府與村(居)民委員會,教育部門與學校,群團組織,社會力量等不同主體應該承擔起各自的責任。這里重點談一下家庭監護責任。留守兒童跟其他兒童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父母外出打工,而他們被留在家里。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他們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他們傾向于怎么對待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長會這么想:我出去打工是為了讓孩子過上美好的生活,孩子在這段時間就忍一忍,等過了這段時間我掙了錢,再回來,給他提供好的物質基礎和好的學習環境,抽更多時間陪他。但是這里面存在一個問題:父母外出打工時間往往比較長,而這段時間里孩子其實仍然需要父母物質上的付出和情感精神上的關心關愛。這種關心關愛的缺乏,無疑會對孩子造成一定不良影響。

事實上,兒童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期,父母要盡量通過一些恰當方式來減少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在情感精神上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在空間上與孩子分離的情況下,父母如何實現對孩子情感精神的關注呢?我認為,要想實現親子之間有效的溝通和互動,需要其他主體為作為留守兒童父母的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或創造親子溝通的條件。一方面,政府應該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同時激勵與督促用人單位盡量提供一些親子交流所必需的通信設備和交流空間等。另一方面,留守兒童所在農村的縣、鄉鎮政府與村(居)民委員會以及教育部門與學校等要提供溝通所必需的通訊工具和空間,比如親情話吧、親子視頻聊天室等,讓孩子和家長能夠定期交流。除此之外,家長要提高自己與孩子交流互動的能力,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現在有很多家長不會跟孩子聊天,更不會教育孩子。作為留守兒童父母的進城務工人員不僅僅是給留守子女錢,還要引導他們會花錢。作為留守兒童父母的進城務工人員要與留守子女進行有質量的交流,在生活與學習上面全面關注他們,在情感需求與身心素質發展上全面關注他們。另外,家長也應該經常定期看望孩子,或者定期把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生活與工作狀況,了解其所在城市的情況,這也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

問:農村教育在今天逐漸被重視,不僅僅是政府,還包括社會,學界,短期鄉村支教活動源源不斷地被組織,參與熱情也無限地高漲,但也出現了一些反對的聲音。您是怎么看待短期鄉村支教活動的?

答:支教活動本身我覺得是一種好的現象。但是,如你們所說,對于支教,確實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支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支教的動機是多元的。支教的主流人群確實是想幫助農村,當然也有些人只是想去鄉村鍛煉鍛煉,去感受感受,還有一些人就是想去體驗農村的生活和節奏,這時他更多地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當然,這些動機不矛盾,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兼容的。但是,不同群體的主導動機是不一樣的,盡管支教活動中這三種動機在不同群體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是由于主導動機不同,支教活動的農村指向性和效果會受到不同的影響。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的鄉村支教活動都需要進一步提高活動質量,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進一步規范支教活動的主導性動機。應把幫助農村學校、提高農村教育質量、開闊農村學生視野作為主導動機。其他動機可以有,但是不應成為主導動機。

第二,要有充分的能力準備。如果參與支教的人沒有相應的能力準備,支教活動質量是很難保證的。因此,組織方要提前對參與支教的人進行相對系統的支教培訓,提高支教者的能力,從而提高支教活動質量。

第三,要注意效果周期。什么叫效果周期?就是使一項支教活動能達到一定效果的時間長度。如果時間太短,例如只是兩三天時間的話,可能會出現打擾效應大于幫助效應的情況。因此,即使是短期的鄉村支教活動,也應該有一個最低的時間限制。

作者簡介:秦玉友,男,吉林撫松人,教育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華盛頓大學(美國西雅圖)訪問學者。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青年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主要從事教育政策、農村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領域的研究。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多項課題。2000年以來,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著作與論文獲得省部級優秀成果一、二等獎多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紫金傳媒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 | 日本精品在线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A级片电影亚 | 午夜福利院视频免观看在线 | 青青青国产依人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