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提速中國的農村改革,特別是強調堅持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使中國的農村和城市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真正取得“雙贏”和“同步發展”。由于中國農村的供給側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農村的改革道路具有決定意義,也就是說,只有農村的改革成功了,中國的整體改革才算成功。我們離這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需要努力。
而中國農村改革成功的重要標志應該是:中國農村的“本色”未變,中國延綿幾千年的“土味”未丟。
說到中國的傳統農村人們的習慣印象就是一個“土”字,這個“土”字往往包含著落后與雜亂無章。但是,現在中國的農村或許正是因為有這個“土”而顯得尤其珍貴。中國是個農耕國家,中國的農耕文明是締造中華民族,中華精神的最關鍵要素。中華農耕文明生于,始于,長于黃土的滋潤和養育,所以無論如何改革,中國上溯幾千年的“土香土色”切不可丟掉。
中國的農村改革已經進行了30多年,取得翻天復地的變化。同時,也有仍需改進的地方,最關鍵的是如何處理好“土”與"洋”的平衡。目前中國農村出現了三個發展各異的形態:大城市周圍的農村早已經“面目全非”,幾乎找不到農村的痕跡,看不見農田,高樓林立,放眼數十里不見飄香稻谷,早己告別了“土味”。它們屬于發達的第一世界。由于享受到拆遷政策的扶持,本地農民一躍成為百萬元戶,甚至是千萬元戶,乘改革之風,完成了一步登天的蛻變。第二個形態是中小城市周圍的農村正處于半開發半發展的狀態。農田的利用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而小城巿發展的后勁不足,造成附近農村的改革時進時停。規劃設計尚欠完善,造成不少地區的“不城不鄉”,“不土不洋”的現狀。由于這類狀態下的農村發展動力不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進行存在一定阻力。例如,沒有工業,就沒有工廠;沒有產業扎根這些地區,使得當地農民難以掌握一技一藝之長,謀生求發展的機遇受到很大限制。在這種狀態下生活的農民占全國總農業人口的一半以上。這些農村雖然還有一定的“土味”,但是這不是我們所希望保留保存的"土味”,因為它的落后和未開化,成為許多中小城市發展的瓶頸。第三種形態的農村則是那些遠離城市,常年隱匿在山區和偏遠地區的村落。這些農村分布星羅棋布,交通,通訊及各種服務均不發達。中國的最貧困人口的絕大多數都居住在這些村落里。他們的生活現狀與城市里收入最低的人群還要低很多。但是他們的村落,自然環球卻是保持了最具中國特色的“土氣”。雖然是貧窮造成了當地的“土氣”,卻是中國最值得保存下來的“中國土味”。
今年中國的春節期間有3億多人離開城市。他們的目的地幾乎都是“接地氣兒”去了。更有許多家庭帶著孩子去農村看“土戲”,聞“土樂”,吃“土菜”,享“土樂”去了。他們看膩了城市里的高樓與豪華,期望能夠返樸歸真,做一回“土地”的兒子。如何做到既保存了中國農村的“土氣”,又避免了落后,真的需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大功夫。雖然有不少鄉鎮風景秀麗,但是卻被改造成俗氣的餐廳和娛樂場所。過度商業化,是許多小城鎮升級改革中繞不過去的困擾。然后,過度商業化將從根本上傷害中國農業特色的發展最后淪為“四不象”:不象城,不象鄉,不象鎮,也不象村。短暫的繁華之后卻是無奈的蕭條與失落。
中國在幾十年的改革中成為“世界工廠”,為世界提供了各種商品。而未來的改革應該使中國的農村成為“世界農?”,可以為世界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安全食品。中國農村可以升級成為世界食品的加工廠,集散地。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推進,中國和歐洲的鐵路貿易正在升溫,這為沿線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業商品的出口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樣的“扇面效應”對于保存中國特色的“土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農村改革要特別改善當地的衛生習慣和衛生條件,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而衛生環境差的地區永遠不會成為吸引投資,產業和旅游的發展,將成為阻滯與外界接軌的能力。在農村搞一?衛生大改革,或許是發展農村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中國的農村市場巨大,中國經濟的未來在農村。中國的農村要改革成“世界農場”絕不是夢,而是可以很快實現的目標。到那時,世界將會因為保存了自身“土味”,才能夠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農產品供應商。
去年中國糧食收獲12325億斤,完全可以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但是由于品種,品質等原因,卻又進口了2500多億斤糧食。如果中國逐步建立“世界農?”的發展格局,或許中國的糧食,食品,乳制品可以大量進入國外的超市和家庭之中。
如何保持,保留,保存中國特有的“土性”對我們的未來真的很重要。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網 2017-02-1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