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保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加快秸稈資源化利用。近日,山西省首個將秸稈作為燃料的分布式生物質電站進入最后的安裝階段。為此,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了承擔該項目整個設計、安裝、建設的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易通環能”)董事長趙保明。
中國電力報:分布式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前景如何?對能源轉型中的山西省來說有何意義?
趙保明:我國農作物秸稈數量大、種類多、分布廣,每年秸稈產量9億噸左右,約有2億噸秸稈被廢棄。特別是在糧食主產區和部分沿海地區,農民為搶農時播種,焚燒秸稈現象屢禁不止,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按秸稈發熱量計算,2億噸秸稈發熱 量相當于1億噸標煤的發熱量,2億噸秸稈可產生3333億千瓦時的電量,如再按每千瓦時0.75元國家收購價計算,2億噸秸稈可產生2500億元規模效益,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根據我國能源規劃,到2020年,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萬兆瓦,發展空間巨大。抓好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推廣節能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發展循環農業,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利用效率,走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對于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過程中遠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范圍,政策支持對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難點主要是農業廢棄物收購、儲藏、運輸成本高,利用價值低,存在技術和裝備研發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農民無利可圖缺乏主動收集出售農業廢棄物的積極性等問題。我認為,可采用為農戶提供服務,以有機肥換秸稈、以旋耕換秸稈、以低價收割玉米換秸稈等多種方式,建立健全激勵補償機制,調動農戶收集出售農業廢棄物的積極性。
中國電力報:作為山西省第一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其分布式生物質發電站的運行原理是什么?
趙保明:易通環能承擔的分布式生物質發電項目的核心燃料是秸稈,通過高效生物質直燃鍋爐和中小型發電站進行清潔發電,該項目的建成對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煤炭消耗,降低環境污 染,解決農村產業空心化,增加農民收入等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利用秸稈可燃特性,將農村秸稈經過就地收割、打捆后運輸到項目建設廠區,采用生物質專用蒸汽鍋爐直燃進行燃燒,將生物質能轉變為熱能,鍋爐產生的高壓蒸汽先后通過單循環螺桿發電機組和有機朗肯循環(ORC)發電機組,將熱能變為綠色電能,并輸送至電網。秸稈經充分燃燒后產生的草木灰收集進行有機肥生產。
經過多年探索,易通環能創造性地將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集成,公司長期與天津大學、中國環境科研院、山西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產學院合作,致力于節能環保技術領域的深度研發,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秸稈生物質發電整個項目建設周期約6個月,技術集成主要包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質專用鍋爐技術、單循環螺桿發電機組、有機朗肯循環(ORC)螺桿發電技術及煙氣凈化處理技術。生物質電站的核心是鍋爐,此項目中所采用的是易通環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臺生物質直燃蒸汽鍋爐,為分布式生物質發電站量身定制。此項鍋爐技術具有節能環保、熱轉換效率高、自動化程度高、安全可靠及運行成本低等特點,解決了生物質顆粒,壓塊等成型燃料造價高的難題。
同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螺桿發電機組具有全國范圍內同類產品不可比擬的優點。機組自動化程度高,采用了多通道控制方式,機組全天候無人值守即可安全穩定運行,同時采用了最先進的同期并網技術,具有自動并網、自動下網及故障自動監視功能,對于公共電網零諧波污染。
生物質發電項目采用的工藝流程技 術先進、能耗低、物耗少,所生產的產品全部就地消耗,成本低廉,無二次污染,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且該項目為“縣域統籌、鄉(鎮)為基本單元”的規劃布局模式,以鄉(鎮)為項目區域,邊界清晰,便于集中管理,覆蓋半徑科學合理,較好地解決了秸稈儲存、運輸收集難題,大幅度地降低了儲運成本,為保證項目的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電力報:該生物質能發電站投入使用后效率如何?給老百姓帶來哪些益處?
趙保明:項目建成后,每天可向電網輸送1.9萬千瓦時的電量,每年可向電網輸送627萬千瓦時,節約標煤2194噸。按照生物質電站并網電價0.75元/千瓦時計算,每天可產生1.43萬元收益,每年可產生472萬元經濟效益。
此生物質發電項目半徑覆蓋五至八公里、約2.5萬人口、約2萬畝農作物種植存量建設。以山西省目前農耕面積7200萬畝計算,可推廣應用3600個生物質發電項目。本項目規劃購置收割機、壓捆機等農用機械,可為農村留守人群提供收割、運輸等一條龍服務,解決了農民工外出務工返鄉務農的后顧之憂。通過把秸稈收集、運輸,生物質發電項目運行與管理等工作結合起來,可給農村造就成千上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優先安排農村弱勢群體就業,切實幫助低收入農民家庭脫貧,增加農村基層組織財政收入,擴大農村基礎實施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產業扶貧的新路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電力報(見習記者/簡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