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沙詠梅: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

[ 作者:沙詠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12 錄入:吳玲香 ]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非常重視農牧業和牧區發展問題,提出要“著力抓好農牧業和牧區工作”。內蒙古土地肥沃、草原廣袤、氣候條件良好,農牧業特色鮮明,但農牧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就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首先,應持之以恒抓好糧食生產,要嚴守耕地紅線,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調動農民積極性,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不吃虧、有收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其次,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打造現代畜牧業,必須打造現代畜牧業龍頭企業。要加大培育龍頭企業力度,同時引導龍頭企業增強帶動產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能力。要探索一些好辦法,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要把農牧業發展好,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把內蒙古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這條路子符合內蒙古的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

3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農牧業“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不動搖,全面推進農村牧區改革發展,“三農三牧”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

我區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每年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超過200億斤,是全國凈調出糧食的5個省區之一,農民人均儲糧和人均占有糧食分別排在全國第二和第三位。近年來,我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采取節水措施,改變灌溉模式,擴大節水灌溉面積,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2016年,全區主要農作物良種率達到96%以上,有機食品產量占全國的1/3以上,超額完成了玉米種植結構調整任務。糧食生產克服嚴重旱災影響,總產量連續4年保持在550億斤以上。

內蒙古糧食生產以玉米、小麥、水稻、大豆、馬鈴薯五大作物和谷子、高粱、莜麥、糜黍、綠豆等雜糧雜豆為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體現不同地域特點和優勢的糧食生產基地,如河套、土默川平原、大興安嶺嶺北地區的優質小麥生產基地;西遼河平原及中西部廣大地區的優質玉米生產基地;大興安嶺東南的優質大豆、水稻生產基地;中西部丘陵旱作區的優質馬鈴薯、雜糧雜豆生產基地。玉米播種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3位;大豆面積、產量居全國第3位;馬鈴薯播種面積居全國首位,產量居全國第5位;雜糧雜豆中高粱的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2位;谷子面積居全國第2位,產量居全國第3位;紅小豆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2位和第3位,綠豆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2位;向日葵面積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甜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列全國第2位。

幾年來,自治區加大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涉農項目資金優先安排在自治區糧食主產縣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范縣及國營農牧場范圍內,鼓勵向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傾斜。大力開展糧食高產高效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活動,穩定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發展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生產和流通服務。

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近年來,我區積極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一方面,加強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積極調整牲畜品種結構,為了增強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自治區實施“穩羊增牛”戰略和“雙百千萬高產創建工程”,大力推廣牛羊冷凍精液人工授精,加快品種改良步伐,通過提高牲畜個體產出,提升養殖效益。在穩定牧區基礎母羊養殖規模基礎上,牧區大力推廣母畜提前配種,提高冬羔、早春羔比重,加快畜群周轉,提高養殖效益,為全區牛羊存欄穩定增加和草原生態保護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實施品牌戰略,重點整合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呼倫貝爾羊、科爾沁牛等優勢畜種地方畜產品品牌,建立可追溯的管理平臺,保障草原牛羊肉的品牌聲譽。

另一方面,著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鼓勵和扶持牧戶建設棚圈、貯草棚、人畜飲水井以及相關配套牧業機械設備,大力發展牧區家庭牧場。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半農半牧區,突出抓好節水灌溉飼草料基地建設,加強棚圈、青貯窖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規模化舍飼養殖。發揮農區糧食及秸稈等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優勢,以奶牛、生豬、家禽產業為重點,依托國家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等項目,積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規模養殖場建設。

2016年牧業年度,我區畜牧業實現“十二連穩”,牲畜存欄連續12年超過1億頭只,達到1.36億頭只。

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持續推進

隨著我區農牧業產業的聚集和升級,帶動了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化經營總體運行良好。

在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聯結機制是決定產業化經營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利益分配不暢是制約當前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牧民增收的瓶頸。我區農牧部門引導鼓勵各地對建立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的創新探索,出臺了《關于深化農村牧區改革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的意見》,促進產業化企業和農牧民利益共同體的創建。鼓勵和支持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承擔涉農項目建設,在涉農補貼資金、綜合授信、貸款優先、產品保險、設施用地、品牌創建等優惠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積極推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的建設行動,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牧戶”等組織體系和運行模式,鼓勵以土地、資金、技術參股等方式,建立多方共贏、利益緊密聯結的運作機制,保障農牧民利益。圍繞打造綠色、特色產業基地,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積極扶持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農牧業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全區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505家,占比達到81%,比2013年底提高6個百分點,基本構建起了訂單合同、股份合作、價格保護、服務協作、流轉聘用5種緊密型的利益聯結模式。全區有近39萬名農牧民在龍頭企業中實現就業,有213.6萬戶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人均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純收入達4829元,占到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8%。

同時,為了穩定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我區積極探索建立區域性、階段性的價格保護機制,在馬鈴薯、生鮮乳等農畜產品領域協調農牧民與企業的關系,成立了專門的價格協調委員會,積極開展工作,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切實維護養殖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推動農牧業產業化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龍頭企業發揮技術優勢,通過統一種肥、統一植保、統一管理,為農牧民提供技術服務,在科技創新和協作服務的過程中給農牧民增收致富創造可能。2015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增長12%,農牧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我區是農牧業大區,“三農三牧”工作是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上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內蒙古講話精神,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加快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不斷深化農村牧區改革,實現了農牧業生產連年增收、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推動農村牧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系內蒙古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師,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內蒙古日報2017-04-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ⅴ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黑人 |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蜜桃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第5页 中文字幕无吗热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和欧美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