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業是千家萬戶搞生產、千軍萬馬搞流通,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農產品在加工中提質,在流通中增值。然而,長期以來,很多農民卻未能享受到產業增值的利潤。總體而言,農業產業鏈不完善不健全,農村一產不強、二產不優、三產不活,生產、加工、流通沒有融合,導致一二三產銜接不暢是主因。因此,產業鏈延伸是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前提。
目前,推進產業鏈延伸型的融合發展模式對于增強農業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和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意義在部分地區已清晰顯現。以山東為例,全省與龍頭企業建立對接關系的農民合作社有12306家,全省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1900萬戶以上,戶均增收2600多元,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超過45%。
產業鏈延伸的形式有多種,既可以立足農業,向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融合,也可以依托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建設優質、高效、生態的農產品原料基地。此外,還有各類交叉延伸模式。但不管哪種形式,都離不開對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打造和對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挖掘。
以山東省為例,該省以主導優勢產業為依托,拉長融合發展鏈條。根據每個涉農縣都有1至2個主導優勢產業的實際情況,鼓勵引導在“一縣一品”的基礎上,拉長產業鏈條,拓展價值鏈;以新產業新業態為導向,培植融合發展亮點。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與現代農業結合,催生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以農業多種功能為基點,挖掘融合發展潛力。推動農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能源工業等相結合,實現農業的多功能發展。
從全國來看,產業融合仍然是新事物,農村二三產業總量依然偏小,產業鏈條短、加工增值率不高、產業集聚度低。農產品“種植+加工”“種植+銷售”模式相對成熟,但產業鏈大多止于二次融合,農村三次產業交叉融合的深度還不夠。在不少省份,新型經營主體大多處于產業價值鏈中低端,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力較弱,農民合作社作用有待加強。
解決以上問題不妨從新型經營主體角度做文章。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導力量,也成為破解產業融合瓶頸的關鍵一環。要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努力引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形成風險共擔、互惠合作和激勵相容關系,引導其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新格局。可以采取訂單收購、最低價保護收購和以生產資料入股的方式,打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總之,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在此過程中,要立足“農”的發展定位,姓農、靠農、為農,帶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帶動農村繁榮發展;要突出“企”的發展主體,讓企業唱主角、市場做決定,政府主要建平臺、搞服務、優環境;要遵循“融”的發展路徑,用利益的融合促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互聯互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