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并做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強化支撐體系,加大政策傾斜,聚焦精準發力,攻克堅中之堅”,從深度貧困地區實際出發,明確重點、作出部署,提出合理確定脫貧目標、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條要求,為深度貧困地區如何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提供重要遵循,指明實踐路徑。(新華社評論員,6月24日)
目前,我國的扶貧工作已經從傳統扶貧向精準扶貧轉型,但是很多基層干部的思維還沒有擺脫傳統扶貧的桎梏,常常以修了多少路、栽了多少樹、養了多少豬等,抑或工作檔案的留存、編制經費的投入、宣傳的力度等,來衡量扶貧的成績。其實,這里面很多的思維和方法還是走的傳統扶貧老路。
精準扶貧和傳統扶貧最大的差別在于精準識別,這也是精準扶貧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基礎只有找準了貧困戶,摸清了致貧的貧根,才能從源頭上對癥下藥。
目前國家制定的識別標準是以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為識別標準,但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受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勞動能力難以量化、收支情況難以掌握等種種因素,農戶年收入的統計難度相當大。在具體實踐中,很多基層對貧困戶的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只能在名額受控的情況下,依靠村民推薦、民主評議、社會公示等程序來予以實現。
然而,民主評議是建立在村民主觀認知的基礎上,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教授汪三貴在烏蒙山片區、武陵山片區的抽樣調查發現,建檔貧困戶中有近50%的農戶高于貧困線標準,民主評議導致的識別錯誤如此巨大,對精準扶貧工作構成了巨大的挑戰。連真正的貧困戶都沒有找到,致貧原因都沒有摸準,談何精準扶貧呢?
做好精準識別,不僅關系到國家的扶貧大計,也是打通服務人民“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思想上,基層干部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這一工作的重大意義,帶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同時也要清晰地認識到工作的難度之所在,樹立起不怕苦不怕難的信念。
在工作方式上,要有限度地依靠民主評議,在村民推薦的基礎上,加強入戶調查、實地探訪等,充分聽取本人、鄰居、村委會等多方面意見,并建立完善的糾錯問責制度,讓真正貧困群體充分得到政策的扶持。同時,還要多方面考慮致貧的原因,建立長短期脫貧目標,長期來看,要重點解決貧困家庭的產業發展和創收問題,而短期則要重點解決醫療、生存問題,以及兒童的營養、教育等問題,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總的來說,精準扶貧就猶如點穴治病,只有減少盲目性,增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才能真正讓貧困群眾祛貧根,奔富路。
(作者單位:錦江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