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云南省把加強脫貧攻堅監督執紀問責作為政治性強、關乎大局的一項工作來抓,以精準監督護航精準扶貧,嚴肅查處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增強群眾獲得感。(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2017年8月16日)
讓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是當前脫貧攻堅的首要目標任務。許多幫扶對象在黨委政府、幫扶責任人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摘下貧困的帽子,走上致富道路。但扶貧領域中,依然存在一些幫扶作秀、蠅貪蟻腐、冷眼旁觀現象,讓百姓心寒,降低了群眾獲得感和政府公信力。
比如,個別干部一說走訪幫扶對象,就割幾斤肉、買兩桶油或拉一袋肥料,到貧困戶家中,拉幾句家常、拍幾張照片便打道回府,貧困對象真正面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什么困難,他們并沒有認真地聽在耳中、記在心里、落在實處。這種作秀不做事的“假幫扶”、扶貧領域里的形式主義,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需要加大干部紀律作風考核問責力度,把注意力放在不精準扶貧、領會扶貧政策不到位、扶貧措施不得力等問題上,為脫貧攻堅工作上緊紀律的“發條”。
對于把扶貧領域當發財寶地,把扶貧資金當自家財富的領導干部,或者優親厚友、雁過拔毛、強占掠奪,套取騙取、擠占挪用扶貧資金等行為更要加強違紀問題線索排查、曝光和問責。用紀律的鐵杖驅除蠅貪蟻腐、用法制的陽光趕走中飽私囊的陰霾,規范權力運行,加強執紀監督,才能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當前扶貧工作責任重大,極個別困難對象要求高、思想變化快,讓工作人員力不從心、左右為難。更有甚者,低保、特困、殘疾,政策范圍內該享受的都享受了,依然隔三差五就找領導解決“經費”,理由是“我窮,你們就該給我拿”、“你們給的那些不夠我用,所以我就該找你們解決。”叫他發展種植業,他說沒勞動力;叫他搞養殖,他問養死了誰賠;鼓勵他貸款發展產業,他問哪個幫他還錢?針對這種現象,扶“志”和“智”比扶貧更迫切需要。
只有嚴查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切實加強對脫貧攻堅情況的巡視巡察監督,扎實提高貧困戶的思想認識,改變他們得過且過的狀態,解決“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才能徹底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