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17全國教師發展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孫堯介紹說,目前我國有1578萬名教師,在51萬所各級各類學校,承擔著2.7億名在校學生的教書育人工作。其中,鄉村教師超過300萬人。(人民網 9月11日)
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生“包分配”的人才政策,讓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們只能跟著國家的分配走,黨和國家讓我去哪里,只能去哪里。隨著市場經濟的洗禮,不再包分配的師范院校學生們也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雙向擇業曾經讓很多名牌師范院校的畢業生感到困擾,覺得沒有了分配,仿佛沒有底,可是他們很快發現,不包分配激活了各種可能,讓自己的人生路更為精彩,那就是他們可以自己選擇,在這種狀況下,日漸式微的鄉村要想引進好老師是難上加難了。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鄉村教師短缺問題非常嚴重,突出表現就是“下不去”、“留不住”和“教不好”。而在此背景下,要讓鄉村教師樂于堅守需要下功夫。
其一,解決好鄉村教師隊伍來源問題。當下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尤其是重點師范院校畢業生,越來越不愿意到鄉村學校任教,有的甚至沒有考上編制,寧愿到城市里的私立學校,也不愿意到鄉村學校任教。一方面是鄉村的日漸式微,一方面是師范生的自主擇業,權衡之下,年輕的優秀人才不愿意去鄉村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需要從解決隊伍來源入手,不能任由這種情況蔓延,鼓勵縣級及以上中小學教師必須有兩年以上鄉村教師工作經歷,同時,對教育部直屬重點師范院校的免費師范生們,也應該規定鄉村學校任教經歷。
其二,增加鄉村教師的“含金量”。當前,單純靠提高工資待遇已經無法解決鄉村教師留不住這一問題了。正如比較教育學者、西南大學副校長陳時見所言,今天,鄉村教師的待遇是上來了,有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普洱的鄉村老師能夠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資。雖然收入比以前更好,但是老師還是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尷尬,就在于在鄉村,老師們每月只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資,但是,很多城里的老師們靠補課都不只這點收入,因此,需要從職稱評定等指標傾斜方面入手,讓鄉村教師更有期盼。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靈魂,鄉村教育肩負著鄉村希望的重任。期待鄉村教師能夠在系統的方針政策引導下,更樂于堅守下去,讓鄉村孩子感受到希望,讓鄉村更有希望。
(作者職業: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