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通報62起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通報的案件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在通報的案件中,“套取村級公益事業專項補助資金”“截留土地承包費”“騙取低保金”“貪占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等動用群眾補償款的案件30余起,超過通報總數的一半。(人民網 9月15日)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各項惠農政策的不斷深入,對民生領域投入的不斷加大,相關涉農項目資金也不斷增多。這不僅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支撐,為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創造了條件,讓老百姓受益、得實惠,而且也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正風反腐成效明顯,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然而,基層干部中一些腐敗分子經不起誘惑,也盯上了這一塊資金,打起了“歪主意”。他們通過非法截留、挪用、套取、貪污等方式,侵占涉農資金;或采取“暗做手腳”、雁過拔毛、索要“好處費”、吃“回扣”等辦法,謀取私利。惠民的涉農資金“最后一公里”因此而阻塞不暢,有的涉農資金因此而流失淪為一些腐敗分子嘴上的“肥肉”,在社會上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涉農資金之所以被不法分子惦記著,原因是多方面的。涉農資金往往涉及到財政、扶貧、林業、農業等部門或單位,這些部門互不隸屬,信息不通,難以相互監督,還有在涉農資金的支付、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以及違法成本低,讓不少人“鋌而走險”。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監管措施不夠到位,讓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直接侵害群眾切身利益,已成為影響黨群干群關系、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要想打通涉農資金惠民的惠民“最后一公里”,讓涉農資金真正姓“農”,確保每一分涉農資金都真正用在農村、用到農民身上,需要規范基層小微權力,給權力套上制度“枷鎖”。涉農資金牽頭部門要建章立制,從機制上堵住漏洞,使各項涉農資金做到管理有序,發放有據,安全規范運行;相關部門要互通信息,并將涉農資金的發放及時給予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社會監督;紀檢、檢察、審計、公安等部門要健全協調聯動機制,加大對涉農資金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讓那些不法分子付出應有的代價。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河口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