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略把黨關愛農民、發展農業、振興鄉村的政策觸角延伸到祖國最偏僻、最落后的區域,這些地方因為自然因素和歷史原因成了共和國崛起事業的最后遮羞布,那種經濟的落后、文化的匱乏、信仰的迷茫、傳統的遺失在莽莽蒼蒼的群山之間被時空凝固著、遺忘著。在我和朋友們接觸的眾多貧困戶中,有一類人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子女眾多卻衣食堪憂、樓房挺立卻無處安身、身體病困卻推諉無管、精神絕望卻無人關懷……而且,這種行為如傳染病一樣有擴大蔓延之勢,是與城市“啃老病”并存的鄉村“棄老病”,把老人視為負擔、累贅、包袱,甚至對立面和騙取“國家農村老年政策扶助金”的工具,而這些現象在農村社會環境中放肆地存在著、麻木地接納著、無耐地忍受著、悲情地繼續著。有時候在想:千年傳承的孝行要絕了么?羊尚有跪乳之恩,鴉還有反哺之義,社會好了、人們富了、文化多了,難道人性還倒退了不成?
孝行堪憂根在何處?思其頭痛、念其心痛、慮其神痛!何也?
一者傳統教育根源之失敗。《詩經》孝論《楚茨》言:“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儒家、佛家均對“孝行、善行”有約束,“百善孝為先”一語或許生而知之。“五四”運動之后、改革開放之前,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事業曲折中變革、變革中發展,現代西方文明與科學技術和中國古代文明在激蕩、論戰、共促、共彰,洋務運動、西學東漸、留學海外、師夷長技,中國人有了社會的變革、經濟的提升、科技的發展,近現代教育可為大師輩出、驕驍璀璨,國人有了民族尊嚴和國之重器,完全屹立于世界東方。但文革之后,傳統文化和教育受到了摧殘和破壞,教育產業化加速了教育“快餐化、功利化、經濟化”質變,傳統教育那種“潤物細無聲”式浸潤人格、培育品格的優勢弱化,高尚的理想、高貴的氣質、高雅的追求離人們漸行漸遠,紅塵俗世的七情六欲便以位子、票子、房子、車子等載體表達出來,人們更多地以這些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像那種“舉孝廉入仕流放”的奇跡便不會發生,孝行、孝心、孝文化的幼芽失去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滋養而枯萎。所以,村里看鄉里、鄉里看城里,農民看工人、工人看干部,孝行文化枯萎或死去,不孝、惡內、傷親、欺老、困衰之事便見慣不怪了。
二者鄉村社會解構之失敗。曾幾何時,鄉村亦非凈土一片,人們從拘謹戀土、忐忑離鄉、適應城市到舉家搬遷、離土離鄉、融入繁華,農村社會的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的家門家族約束、村規民約約束、相鄰道德約束、鄉風名聲約束漸漸失效,即使存在也對搬遷到城市或長期生活在城市里的農村人及其后代產生不了任何影響,以前的譴責、批評、評論的力量鞭長莫及。進城務工之前,人們生活的區域或許一輩子就是故土故鄉,誰要做了不孝父母、打罵父母、困餓父母、為難父母的事情,他要面臨戶族評判、長輩責訓、兄長勸善、鄰里冷落、名聲受損等問題,如若過分很可能在單純的鄉土氛圍中處處受人指責而難以生存,所以,從前單純的生存環境下人們是不敢不孝、不能不孝。而如今,農二代們或考學、或務工、或婚嫁,離開了淳樸的鄉土環境,來到異地他鄉陌生的城市里,在承受經濟文化之苦而麻木之后,他們思想里放棄了鄉土、放棄了故地,漸漸地也放棄了父母。父母也難以融入兒女城市的環境,只有孤獨地留守,絕望地等待、困苦地生存、失望地老去。而鄉土社會解構帶來的養老困境確是無解的,年輕人在農村無法生活或者難以再適應農村,在巨大經濟和社會壓力下更加無力滿足和兼顧“及時行孝”的義務。
三者信范約衡無準之失敗。如今的社會,正能量和黑暗面共存,改革過渡期人們內心是恐慌失落甚至迷茫的,房子、養老、教育、健康等基本保障壓力巨大,收入差距、心態失衡、信誠失范、階層固化等社會問題暫時不好解決,每每能看到道德底線不斷跌破的奇聞異事。因為在曾經都窮困的年代那些事情都不會發生,人們那時候重誠信、守諾言、有信仰、知廉恥,他們相信《平凡的世界》里面孫少安、孫少平一樣的人們,敢于有理想、敢于多努力、樂于多吃苦,絕大多數的人們都在社會規定的規范規矩內行事,至少人們敬畏道德、敬畏評價、珍愛名聲、珍惜存在感。可如今,鄉村里所謂的村規民約流于形式、威望長輩閉口不言、相鄰態度冷漠自私,即就是發生了不孝的行為,外界道德約束的力量也微乎其微。要想減少虐待父母、打罵父母、棄養父母的現象,少一些因為行孝問題父母絕望自殺的悲劇,那么,社會道德機制、法律法規機制即使取證難、裁判難也要發揮力量,讓那些虐待父母、打罵父母、棄養父母的人付出代價,處處受到社會的制約制衡。“父母養兒女小,兒女養父母老”這是人類社會天經地義的規則,神圣不容玷污,犯者必將受到社會“游戲規則”的懲處。
四者個人信仰缺失之失敗。人活在太陽底下,如果沒有信仰,和活在冰冷漆黑的地獄是一樣的。如果一個社會“進化”到只以位子的高低、票子的多少、房子的大小、車子的貴賤等物質標準衡量人的時候,這是一個悲哀的時代。如果一個社會失去了信仰的凝聚力,人們漸漸會在物質追求的漩渦中產生迷茫感、厭惡感、孤獨感和空虛感,就如那些億萬富豪為什么人生的下半場要么選擇自殺,要么選擇做慈善。當一路艱辛和努力獲得了名和利,汗水和淚水換來了山頂巔峰,人是孤獨的;當人在窮困、潦倒、無助、自卑的環境泥濘而行,縱想改變卻毫無起色,家庭、婚姻、財富、朋友離你遠去的時候,你依然是孤獨的!而這兩類人發生不孝行為的概率是最大,為了財富名利的追求而不擇手段包括放棄父母,因為自身難保而自暴自棄甚至狠對父母。扶貧中見到的一部分人,對誰都好除了父母、誰都能幫除了父母,自己外出打工收入數萬不給父母一分一文,還要求父母帶孩子、看房子、種土地,甚至還要父母的養老金、高齡補貼。因為他們信仰金錢和自私,父母成了他們的累贅、包袱,就這還要榨取父母兜里的那一點點皺皺巴巴的生活補貼。
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是千姿百態的。農村社會里每一個不孝故事里的主角永遠都是父母和兒女,他們本該是生命延續的整體,最后成了對立面,還得不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約束、名聲的損失、行為的譴責,那將是一個悲哀的社會。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愛的人,為什么、憑什么不能對他們好一點?成年以后,即使他們不對我們給予援手,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照顧他們的晚年,否則,就是社會的規則讓你做了漏網之魚,天道的規則也會讓你報應不爽。期望社會多多關注農村養老問題,讓苦了一生的中老年農民朋友稍微得到心靈的慰藉,因為他們曾用青春、汗水、鐮刀、犁頭在共和國的額頭上刻下了深刻歷史印記,是他們曾經養活了共和國人口最多的一個時代,也是他們成就了改革開放后大搞建設、燦爛輝煌的一個時代!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洋縣磨子橋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